绿色光明网>光明图闻>滚动图片> 新闻周记 | 图闻周记 | 光明人物 | 一周档案 | 老照片的故事 | 口述光明

公明塘尾社区一古庙历经沧桑 墙上有“新农村”彩画

发布日期: 2014-04-02 11:24 [绿色光明网]












近日,在新区一名社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公明塘尾社区内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北帝庙。虽历经三百年沧桑,但依然烛光闪烁、香火犹存,如今仍有不少老人家会到庙里上香、点灯。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座残旧的古庙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画的“新农村”彩画,这些鲜明的时代烙印让这座古庙更添历史韵味。


■观音像与“新农村”彩画共存


穿过热闹的街市和学校,记者找到了被“掩埋”的北帝庙。带路的社工麦启太笑着说:“原来它就在我念的小学旁边,如果不是爷爷告诉我,还真不知道学校旁边隐藏着一座清代建筑。”


记者看到,由于缺乏保护,北帝庙日益破败,摇摇欲坠,连牌匾都没有,显然有失“身份”,而四周被大树“重重包围”,长满藤蔓,杂草丛生,难怪村里只有老一辈才知道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庙。走近细看,记者发现古庙大门敞开,四周墙面斑驳,庙中间放着烛台,数根香烛依然亮着,香火供奉着一座洁白的观音像。在闪闪烛光的照射下,背面砖墙上的彩画顿然让人眼前一亮。走向前看,墙上的彩画仍旧清晰,画面生动地描述着新农村的生活,记者估计是改革开放初期才画上去的。两侧面墙上有着颇具年代感的砖雕,虽然已灰暗斑驳,但也不乏古韵。在烛光闪烁、佛香袅袅间,这座小小的古庙仍散发着光辉,延续着生命。


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说,北帝庙大门常年敞开,香火不断,很多老太太经常来点灯、上香,已经成了她们的生活习惯,逢年过节,来上香的人就更多了,老人家会带上水果、零食,供奉观音菩萨,祈福保平安。今年83岁的麦永木爷爷说:“以往的北帝庙门口有‘北帝古庙’四个大字,现在已经匿迹了。以前我们小时候,都来过这里烧香拜观音,现在年轻一辈已经不稀罕这些老东西了,每次经过我都挺无奈,为古庙的残旧感到惋惜,也回忆起很多往事。”



■添丁就来点灯,庙前搭台做大戏


塘尾社区位于公明办事处西南面,早在宋元战乱年间,麦氏十六世祖必荣公从南雄珠玑巷迁徙东莞桥东,其后裔麦正筹再迁至塘尾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相传当年祖公在村边立围,刚好有一水塘在后面,故称为“塘尾”。


每一座古建筑都记录着一段时代变迁史,诉说着一个个让人回味的老故事。面对记者的好奇,麦永木爷爷一边执笔写字,一边娓娓道来。


在祖公麦正筹未来到塘尾立围之前,村里住的大部分是周家村人,北帝庙就是清朝时期周家村人为拜神、祈福所建。过去的北帝庙烟火鼎盛,不仅是本村人,连周边的居民都前来烧香,祈求风调雨顺。村里的夫妇生儿育女都会到北帝庙祈福,如果是生了男丁就到庙里“点灯”,“添灯”就相当于“添丁”。


除了祈福外,北帝庙还是社区里每年三月三做大戏(粤剧)的舞台。在旧社会,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到村里做大戏。有一年,村里筹不出钱请戏班,谁知戏班不请自来。村人感到奇怪,问班主何故?班主瞪大眼说:“明明贵村有人来请,你们还说没有?”村民问是哪位?班主站在北帝庙里说:“就是庙中神像来请的,神前岂能讲假话?”。自此以后,村里每年必请戏班,无论多大困难都要筹集经费,在北帝庙前搭台做大戏,表演“仙姬送子”“拜贺寿”等节目。


■在斑驳记忆中修补一段文化


听麦爷爷讲完故事后,记者再细看古庙墙上的斑驳陆离、坑坑点点,这些都记录着塘尾村数百年的古老足迹,一首首“大戏”的韵律在心中回响,不绝于耳。而仍存的灯火,是老一辈村民的精神寄托。四周斑驳的砖墙,只能给后人留下一段想象,并不能感受北帝庙所承载的记忆和感情。然而,这些古老的足迹,可以让后辈们记住社区悠久的历史。不管老少,居民们都希望承载历史的老建筑能够得到维护和修缮,其修补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遗失的社区文化,一份对家园的归属。


宝安日报记者 练洁雯/文 管强/图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陈圆圆

光明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光明,szgm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