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光明旅游 > 

光明旅游

寻找光明记忆:迳口社区的风光好似一幅田园美景图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14-09-05

在新区的最东边,大顶岭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古树、农田、老宅、池塘……它们组成了一幅多彩的田园风光美景图。这里是迳口社区,深圳历史文化遗产和绿化生态保留及保护得最好的社区之一。沿着乡野小径逐步深入,我们看到新区的另一面,远离“石屎森林”,目力所及之处,充满了质朴的美,在青山绿水间,野趣天成。

村口百年老榕树

枝繁叶茂好乘凉

说起“榕树头”,大家脑海里首先想起的是一群老人家在树下摇着扇子乘凉拉家常,或者围着下棋、“讲古”。“榕树头”这三个字能勾起许多老一辈的回忆,迳口的高老伯说:“以前的农村,一般都会在村口种大榕树,‘榕树头’就是村口的象征了。”在迳口旧村的村口位置,两棵茁壮的大榕树稳稳地矗立着,枝繁叶茂,干径粗壮,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一看就是百年老树的“气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迳口旧村村口的两棵大榕树,是居民们聚会的场所,也是老村民找回乡情最好的落脚点。树底下一位80岁的老人对记者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榕树就已经很大了,两棵树的树龄至少100多年。记者看到,两棵高大的细叶榕树枝叶扶疏,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依然生机勃勃,榕树细长蔓延的根部清晰可见。

榕树下乘凉的居民谈起榕树都特别来劲,一位归侨女士笑着说:“这棵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当时外来人都不知道村口在哪里,但是只要一提‘榕树头’,就知道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虽然大家都不清楚两棵大树是什么时候种的,但居民都非常爱护这棵“榕树头”,甚至将它看作是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我们没事就来这里乘凉、聊天、下棋,以前村里有事就会聚在‘榕树头’商量、开会,甚至过节也会在树下烧香祭拜。”老人深有感触,两棵古树见证着径口的发展,它们是旧村的根。老人都希望政府能为这两棵美丽的古树“上牌”,好好地养护起来,继续为大家撑起“保护伞”,造福后人。

八百年黄氏大宗祠 刻写八百年历史

始建于元代末年,至今八百多年的黄氏大宗祠是迳口的标志性建筑,是深圳地区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几经毁坏,又经多次修葺,黄氏大宗祠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黄氏家族在光明开山种地、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八百多年的岁月刻进了宗祠的每一砖、每一瓦。

黄氏大宗祠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5米多高的木质大门威严庄重,内分大堂、祭室和休息室。门前黄氏大宗祠几个阳体大字虽历经沧桑,仍光彩夺目。门口楹联“祖德永垂千秋盛,宗枝长衍万代昌”则写出了当年修建宗祠者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宗祠按广府宗祠风格建造,红墙黛瓦,挑檐画壁,庄严肃穆。雕梁木柱做工精美,屋顶、门前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据说,当年黄氏族人用最好的材料建造宗祠,用最美的图画装点宗祠,都是为了光宗耀祖。在祠堂内的大梁上,高悬着3块牌匾,一块是“钦点御前侍卫府”,另两块是“旨赏戴蓝翎”,显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村庄,在清朝年间曾出过两名文官和一名武官——光绪二年,黄保全任御前侍卫;光绪二十二年,黄镜光和黄鹏骞任常戴蓝翎。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氏族人祖籍福建,自元代后期从福建迁入光明迳口,在当地开荒种田。宗祠用以供奉黄氏祖上先人灵位,记载黄氏历代名人和贤人,让后人祭祀参拜。直至今日,每年重阳节的前一周,村里的黄氏族人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而家族中谁家新添了男丁,来年的春节就在祠堂祭祀厅点一盏油灯,添灯仪式后,男丁可记入族谱。

见证革命斗争

曾是东江纵队驻地

革命战争年代,黄氏大宗祠曾是东江纵队麦敬堂的团部驻地,部队在宗祠前休整练兵。迳口、圳美、楼村、黄江等地都有青年参加东江纵队,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后与国民党的部队在迳口平火垄和马石迳打了两仗,成功地阻击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据说,东江纵队北撤前,麦敬堂团曾与国民党徐东来部王文光团在迳口进行过几次激烈的战斗。迳口平火垄一战,从下午4点打到晚上8点;而马石迳一战的时间更长,从早上8点一直打到晚上9点,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都有伤亡。

历经800年风雨,黄氏大宗祠挺过战火纷飞。然而,因尚无有效书面材料证实大宗祠的历史,这里无法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宗祠的保护问题,亟须引起关注。

宝安日报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陈瑛 麦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