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光明网>光明档案>历史之老光明>口述光明> 新闻周记 | 图闻周记 | 光明人物 | 一周档案 | 老照片的故事 | 口述光明

合水口藏了座500年麦氏大宗祠

发布日期: 2016-04-05 09:49 [绿色光明网]

深圳新闻网光明讯 穿过合水口社区的一条条狭长小巷,在幽深的古巷深处,一幢古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已经跨越了五个世纪的麦氏大宗祠。作为光明新区最大的本地姓氏,麦氏主要分布在合水口、马山头、薯田埔、根竹园、碧眼等地,而这座位于合水口的麦氏大宗祠,则是麦氏六村的总祠,也是深圳市目前发现的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为麦氏家族最大聚居之地。

清明时节,麦氏大宗祠依旧和往常一样,人声鼎沸,生机勃勃。除了祭祀先人,祠堂还成为了合水口居民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好不热闹。祠堂外榕树依然苍翠,祠堂内人气旺盛,跨越五个世纪的麦氏大宗祠,和它薪火相传的麦氏族人一样,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祠堂起源

铁杖公后代携眷南迁修祠堂

说起麦氏祠堂的历史,不少本地老人都知道。麦植发爷爷回忆说:“这个宗祠就是为了纪念我们麦氏的祖先——麦铁杖而修建的。”走进麦氏大宗祠,可见天井中树立着的花岗岩大牌坊正上方雕刻着“宿国流芳”,两侧分别雕刻着“入孝”和“出弟”。牌坊纪念的就是麦爷爷口中说的那位令子孙引以为豪的先祖——麦铁杖。

据记载,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广东南雄,因善使一杆30公斤重的铁杖,被尊称为铁杖公。铁杖公为隋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关于麦姓的由来,广泛认同的说法是1400多年前的“隋文帝赐姓”说。当年,铁杖公屡立战功,隋文帝问他想任什么官职。铁杖公说:“我家境贫寒,且时常习武,食量大,只愿每天有一斗麦吃就足够了!”隋文帝于是说:“那你就姓麦吧!这样,你的世世代代都有吃不完的包子、面条、烧饼了。”

隋炀帝特封铁杖公为“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御赐衣锦坊,去世后葬于韶关南雄百顺里龙头坑,墓碑刻“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其后裔麦必荣、麦必达携家眷及族人南迁,子孙麦富于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迁至合水口村定居,繁衍至今。

古韵犹存

岁月掩盖不住祠堂精致雕工

跨越了五个世纪的麦氏大宗祠是新区麦氏家族的扎根之处,但岁月并未让这座古老的祠堂建筑蒙上清冷、沧桑的气息,反而在历经风雨洗礼后,浸润出一种巍然气度。

推开厚重黝黑的大门,祠堂大堂豁然敞亮在眼前。天井、飞檐、牌坊、灰塑、石雕、木雕和彩绘等细节彰显着这是一座具有鲜明岭南风格的传统祠堂建筑。古祠堂的建筑布局及建筑构件至今仍保存完整,庭院五间四进布局,前低后高拾级而上,开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井树立着的花岗岩大牌坊,“宿国流芳”几个大字顿然让人对麦氏始祖铁杖公犹生敬意。正堂上方挂有“聚英堂”匾额,大堂用格木作梁架,梁梁相托。往上看,梁柱上雕刻着逢双成对的龙凤和狮虎雕兽,仿佛叙说着一段段民间故事。

青砖墙壁上的神龛和木刻花雕虽被熏得发黑,岁月使部分雕刻显得模糊,却遮掩不住精致的雕工和活灵活现的造型。据了解,麦氏大宗祠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重建,不但巧妙地保存明代的建筑特色,更增添了清代的风采,是不可多得的明清相结合的古建筑精品。麦氏大宗祠历经风雨洗礼,祠堂里所藏的古文物虽已荡然无存,但它见证着麦氏家族的开枝散叶,对研究深圳的移民迁徙史和地方开发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刘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