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光明网>系列报道> 新闻周记 | 图闻周记 | 光明人物 | 一周档案 | 老照片的故事 | 口述光明

光明新区民生“大树”参天起 幸福指数节节高

发布日期: 2017-08-21 16:49 [绿色光明网]

深圳新闻网8月21日讯 “十年来新区教育发生了蝶变,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新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民办学校、老师、学生都受益无穷,我们当老师也过得更有尊严。”公明中英文学校办公室主任程俊说。

民办教育大投入 当老师更有干劲

程俊说,近年来,新区大手笔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招收片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收费学生的民办学校给予学位补贴等等。同时,大幅提高了民办教师待遇,干满十年的民办教师能够获得每个月2000元的长期从教津贴。每次组织教师培训,民办教师也有份,让民办老师们感受到了尊重。实行教育券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按学期发放学位补贴,今秋起初中每学期从3500元提高到4500元,小学每学期从2500元提高到3500元,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促进了教育公平。

光明社区居民黄淑桂:

到处是绿树红花 休闲去处数不清

我2003年就来到了光明,光明的变化一点一滴我都看在了眼里。还记得那时的光明,交通很不便利,整个光明只有一路公交车301。现在好喽,高铁都有了,过几年地铁也通了,去哪都方便了。

新区成立十周年,变化可以说非常大。首先是环境方面,到处绿树红花,马路规划整齐宽敞,社区公园数不清,多了很多休闲运动去处。在市民素质的提升方面也很明显。到处可见乐于助人的穿红马甲的义工。十年前,我就加入了义工队伍,在光明做义工会怕见熟人,不好意思,志愿服务平台很少,也很少志愿者。现在人人以做义工为荣,好像有句口号是我不认识你,我愿帮助你。祝福新区越来越美丽,市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先进党员丘天祥:

群众健康有保障 幸福感大大提升

新区成立十年,先进党员丘天祥从事计划免疫工作也正好十年了。十年里,他时刻提醒自己:学习不能松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当初加入计划免疫工作的初心,就是要让市民少生病,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一直以来,丘天祥都在思考如何让群众减负,用最少的钱来接种疫苗。于是,丘天祥和同事群策群力,在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光明新区率先在全省实行“第二类疫苗零差价管理”,每年可为新区人民群众节约690万元。此外,新区户籍老年人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率位居全市第一。这些民生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丘天祥十分感谢新区政府的支持。新区成立十年,一直致力于民生实事,让百姓切实享受到了许多民生福祉,幸福感大大提升。他希望接下来十年,有更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成就更加幸福的光明人生!

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保荣:

一流人才聚新区 下个十年再腾飞

“光明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地方,是有志之士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我从北京过来,很快就适应了这里。希望将国际领先的诊疗技术引进新区,将科室打造成全深圳知名的特色专科,惠及新区市民。”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张保荣博士充满信心地说。张保荣是新区通过“三名工程”引进的名医,作为北京口腔医师协会秘书长,张保荣看好光明的发展,他将引进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新区医疗技术,让新区百姓也享受到一流的服务和技术。新区成立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相信下一个十年,随着更多人才的加入,会助力新区发展高歌猛进,实现更高、更远的腾飞!


社区文明户邓林兴:

基础设施渐完善 后起之秀有自信

家住光明办事处高正豪景的市民邓林兴是当之无愧的社区文明户,文明礼让、乐于助人。从1994年毕业之后就来光明工作的他,见证了光明的点滴变化。

面对记者采访时,邓先生表示,十年中,新区“环境”、“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道路也设计得很人性化,“污水处理”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治安也非常好。因为喜欢运动,邓先生最关心的是公共设施建设,自从道路、公园环境提升,邓先生开始每天晚上都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步,这让他觉得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充实。

“多年前去松岗,只有一条窄窄的柏油路,如今道路通畅,和过去简直天壤之别。”邓先生说,“光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后劲足。作为‘后起之秀’,有更先进的理念指导建设,也会规划的更好,我们都对新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外来务工人员、义工队队长李友情:

大环境越来越好 志愿者越来越多

李友情是广西人,他来光明已经五年了。身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近几年,他感受最深的是,光明对外来人口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社区组织的一些义诊、相亲活动也会鼓励他们一起积极参与,老乡们感觉已经越来越融入光明的生活了,以前那种身在异地、无依无靠的感觉越来越淡,感觉身边都是朋友、亲人,光明成了大家的第二个“家乡”。

“城市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街道干净,路旁树木葱郁,还有花卉竞相开放,令人心旷神怡。”他由衷地赞叹道。明显感觉到光明志愿者服务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几年,关于志愿活动的宣传和倡导越来越多,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义工的队伍中,很多人甚至牺牲掉很多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做志愿者,服务别人,快乐自己。”

五年,李友情来光明的时间虽然不是特别长,但这五年却是光明发生翻天覆地改变的五年。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李友情相信,光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公交乘务员王凤霞:

社区道路顺畅了 乘客素质也高了

王凤霞2010年来到光明,成为一名公交乘务员已经7年了。7年来,她每天在这座城市里穿梭,与这座城市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打着交道,对于这座城市的变化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感受。

“我最大的感受是,道路变得好走多了。”王凤霞介绍道,几年前,光明许多道路坑坑洼洼,人坐在车上颠簸得不行,近两年来,道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车子走起来不仅平稳了,也顺畅了,“许多道路加宽了车道,堵车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王凤霞发现,这座城市不仅外观在发生着改变,这里的人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乘客们的素质越来越高了,以前车上总有人高声喧哗、乱扔垃圾,现在乘客越来越注意行为举止,车上很少发生不文明现象,但凡有需要照顾的乘客上车,大家都争着让位子。”王凤霞说,乘客对公交人工作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乘客的一句“谢谢”或者一个微笑,都能让王凤霞工作中的辛劳顿时烟消云散。

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符定平:

惠民活动进社区 文化品味大提升

2011年,符定平踏上光明这块土地,现在新区文化艺术中心工作。“刚来的时候,新区没有地标性的文化场所,艺术氛围相对而言比较淡。”因为热爱文字、艺术,符定平对后来文化馆、图书馆、展览厅、电影院等场馆的建成投入使用,并逐渐成为新区文化新地标欣喜不已。“短短几年,摄影、书法、美术、作家、音乐、舞蹈等协会相继成立,每年推出一系列艺术展览与文化讲座培训;公益演出、讲座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进校园、进社区,上千场惠民活动被送到家门口。”符定平坦言,新区两管一中心承载着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大大提升了新区城市的文化品味;群众真正体验到了文化惠民。除了文化方面的变化外,因为从社区到办事处经历了几次的搬家,符定平也见证了这几年来光明新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青年作家阿北:

艺术氛围浓起来 精神生活更丰富

阿北在新区工作多年,业余喜欢文学创作,是深圳市优秀青年作家,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不少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阿北说,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新区高标准高速度建成“两馆一中心”并在5年前顺利投入运行,对于促进全市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均衡化发展,丰富新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提升新区的城区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光明新区作家协会在此背景下得以筹备成立,还有书法家协会、画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的成立,让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心灵释放的窗口和栖居地,对于丰富新区文艺生态、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新区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阿北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悟和憧憬。

退伍军人黄有富:

文明创建惠民生 周围环境换新貌

“咱们新区开展文明创建以来我感觉自己周围的环境整体提升了许多,干净的街道让我们的城市焕然一新”家住田寮的退伍军人黄有富告诉记者。

黄有富说,近年来,新区大力整治街道卫生环境,对点、对时的进行街道巡查,加上不断地宣传市民文明素质意识,新区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好的净化。以前到红花山做环保志愿活动总能捡出满满一袋垃圾,如今的红花山公园绿草茵茵生意盎然十分干净。黄有富还说“以前夜市产生的垃圾总绊倒路过的居民,现在清理干净了我们周围的居民都非常开心”。原本总是脏兮兮的一条夜市街,现在已经“不同往日”了,被清理得十分干净。市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高,不管是周围的街道环境还是以往“重灾区”的垃圾回收点,现在都焕然一新。


新区原住民黄嘉辉:

公办学位不断增 上学难问题缓解

作为一名在新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黄嘉辉一路目睹了新区这10年来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公办学位不断增加,民办学校整体水平提高,学生上学难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更让他印象深刻。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他介绍,那时正好8月底,住在黄嘉辉家附近的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却因为小孩找学校问题犯了愁。黄嘉辉说,当时新区刚成立,教育事业也处于刚起步,各方面投入及建设刚刚开始。光明中心区只有光明小学,东周小学两所公立小学,学位非常紧张,同时民办学校不太吃香,教学水平也比较落后,很多家长都只愿意让孩子上公办学校。黄嘉辉表示,随着近些年新区的发展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公办学位不断增加,对民办学校也加大投入,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上学难问题逐步得到缓解,让在光明这片土地世代成长的黄嘉辉也对未来更充满了希望。

光明农场大观园经理林清:

软硬件不断提升 景区游客多起来

1991年林清从江西老家来到光明,现在是光明农场大观园的经理。“刚来的时候,到处都是黄土地,尘土飞扬。”林清说,现在治安、环境都变好了,而且随着光明大道、观光路等道路的修建,公交乘车、社区微巴等的通行,给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让在光明农场工作的林清感受颇深。“2000年左右,我进入农场大观园,那时候每年的游客大概只有2万人次,现在每年能达到30万人次,营业额也高达2000万元。”林清坦言,除了与交通发展、社区微巴直达农场有关,农场自身从软件、硬件等方面不断提升,景区水平也有直接的关系。光明农场大观园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要想富,先修路。”林清发自内心地说,现在新区不仅有高铁了,而且地铁也在紧张地修建中。

宝安日报记者 雷云霞 龙冠斌 练洁雯 杨曦 熊丹丹 陈玲玲 黄国焕 陈云婕 郑宽/文 卢正辉 管强/图

来源: 宝安日报 编辑: 邹佳瑶

光明新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深圳光明,szgm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