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 保障海绵城市建设上下贯通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高,自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后,光明新区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方案》和《深圳市光明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编制了《光明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深圳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从组织机制、制度规范方面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一年多来,光明新区将试点区域划分为19个汇水分区,并筛选出建设条件成熟的79项项目纳入试点项目库,在试点区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年4月份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绩效评价中,光明新区试点区域良好的工作进展,助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考核得分取得第二批14个城市中名列前茅。
示范先行 探索海绵城市本地化实施路径
为了有效指导试点区域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光明新区筛选出光明群众体育中心、光明集团保障房、公园路、三十八号路、新城公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鹅颈水综合整治工程样板段等8项建设项目作为样板工程,涵盖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和水系修复等多种类型,并通过系统设计、精细化施工和运营管理以及数学模型评估分析和监测评估,明晰建设绩效。
截至目前,8项样板工程已经完工7项,包含海绵型建筑与小区2项、海绵型市政道路3项、海绵型公园绿地1项、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1项。试点区域样板工程的实施,探索形成了本地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打通了从理论到工程实施的关键步骤,为深圳乃至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评估、监测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实证和样本。
项目引领 打造新区特色“海绵体”
重大项目具有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大、效益强的特点,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各重大项目中,以此来探索海绵城市治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对带动光明新区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投资300亿元的光明小镇将依托新区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将打造成为“深圳的生态后花园”。
光明小镇项目包含新区两个水库、两条河流和最大的基本农田,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可成为光明新区面积最大的海绵体系。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作为深圳引进高等学府落户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落户光明新区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积321.15公顷,一期建设面积达125万平方米。
总投资近500亿元的华星光电G11项目2016年11月底开工建设,定位打造零污染、可循环的高效绿色生态示范型工厂,放置厂房屋顶太阳能电池,并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回用,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助力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智慧平台 实现海绵城市智慧化决策
新区2017年启动光明新区智慧海绵城市监测管控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对接国内信息化建设、互联网领域、环境监测顶级公司,拟在试点区域内部署近300组监测设备,形成由9大系统组成的智慧海绵系统实施方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决策支持。目前,光明新区智慧海绵监测管控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招标,预计明年汛期前将完成智慧平台建设,进而监测评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效果,向国家三部委交出满意答卷。
下一步,光明新区将进一步整合三个平台,将凤凰城开发、治水提质、海绵城市建设三个融合为一体,突出“集成化、精品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化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试点区域海绵城市顶层设计,构建一套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过程的切实可行的管控体系;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度、质量和景观效果管控,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景观宜人的体验互动路线;进一步加强智慧海绵城市监测管控平台建设,评估、量化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宝安日报记者 雷小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