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光明新闻 > 

光明新闻

光明区治水见成效 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稳步提升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8-12-11

将重大项目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

这是一条看上去比较常见的道路,但是再细心一点,可以看到两侧的绿化带低于道路。下雨时,一个个道牙豁口将雨水从机动车道经过生物滞留带漫流排到绿化带;而当降雨量超过生物滞留带处理能力时,径流由生物滞留带内的溢流口排至雨水管道。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这条位于光明区新城公园附近的道路采用的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道路上会有各种颗粒物,如果直接通过雨水管网流入河道,会带来面源污染。通过‘渗、滞、蓄、净、排’,不仅能够消减径流峰值流量,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减少对水文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也可以净化雨水径流,减少对河道的面源污染。”汤伟真说。

治水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是光明区治水工作的一个特点。在茅洲河支流鹅颈水的一处节点,笔者看到了河道旁已经建好的河道景观带中,有一个小小的雨水花园,岸边用的是透水砖。在开明公园,雨水花园内种了一丛丛的美人蕉、旱伞草等耐水植物,除了美观更能源头减排,尽量将生态恢复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据了解,光明区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提质、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工作结合,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计划、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将公园之城建设、治水提质等重大项目全部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考量范畴,构建集低影响开发、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空间保护相结合的海绵系统。利用海绵城市试点契机,结合茅洲河水环境治理的紧迫现状,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为目标,将光明水质净化厂及其范围内的管网整体打包,采用“厂网一体化”PPP模式,安排11个项目、5种运作模式,总投资15.82亿元。

位于茅洲河中游的光明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是光明区仅有的一座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能力为15万吨/天,目前已基本满负荷运转。伴随华星光电、中山大学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配套工程已经难以满足光明区发展需求,净化厂二期建设迫在眉睫。

光明区“厂网一体化”PPP项目期限为30年,建设期为2016年—2018年。该项目作为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的首个PPP试点项目,一方面引进了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团队,同时也引入了优质的社会资本,在治水等基础性工程建设方面撬动了社会资金的参与。

目前,光明水质净化厂二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实现通水试运行,2019年正式实现商业运营,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