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04-23 14:40
退伍老兵黄锦武。(受访者供图)
深圳新闻网4月22日讯 (记者 谢燕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感谢政府对优抚对象的关心,以后将鼓励子女继续参军。”说起家里悬挂着的“光荣之家”牌匾,退伍老兵黄锦武连连称谢。连日来,光明区全面开展光荣牌集中悬挂工作,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各街道派人现场指导、街道和社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目前已为符合条件的1276户家庭悬挂光荣牌,完成率100%。
黄锦武1953年出生,虽已是66岁高龄,依然是一身“正气”,身板笔直坚挺,硬朗的眉宇之间流露着军人特有的刚毅。1973年年初,在家人的支持下,20岁的他在广东省普宁县武装部应征入伍,同年5月分配至东莞军区炮兵团汽车连,成为一名部队运输兵。1979年,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0年退伍后,他到深圳光明安家立业。6年前退休,目前在新湖街道圳美社区生活。
驾车一把好手 随时准备“上路”
“当时农村参军热情很高,一听到消息就去跑去体检了。”说起当年参军的情形,黄锦武滔滔不绝,仿佛又回到了军旅岁月。1973年,他在广东省普宁县武装部应征入伍,同年5月分配至东莞军区炮兵团汽车连,后被挑选进入右师后勤部学“开车”。到培训营后,黄锦辉凭着吃苦耐劳的好品质,狠狠下了一番功夫,成为运输兵中的“一把好手”, 穿越限宽门、蛇形绕桩、曲线行驶,都不在话下。“方向盘很重,设备也不好,手磨到起泡是家常便饭。”正是由于平日艰苦的训练,让黄锦武练就了一身过人本领,他曾荣获全市汽车驾驶技能练兵比武第三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运输兵就是不拿枪的战士,只要部队需要,我就随时出发。”1977年,广东河源受灾,收成不好,黄锦武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运输粮食到河源赈灾。“从河源送到和平,一天跑一趟。运的是救命粮,一刻不敢耽误。” 两个月后,执行完任务的黄锦武顺利回到部队。之后,他还先后奔赴河源、东莞、惠阳等地执行救援任务,“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跑。”
20天枕弹而眠 穿越生死战火线
1978年底,原本计划退伍的黄锦武接到“战报”,毅然决定到前线支援,保家卫国。回想起40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黄锦武虽眼泛泪光,但神情坚毅。1979年,26岁的黄锦武揣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奔赴“战场”。他坦言,自己上阵前也会害怕,“谁都是第一次,但心态很快就调整好了。”出发前一天,他还因训练不慎受伤,“指甲盖都掀翻了,处理好后继续开,马不停蹄地奔前线。”黄锦武说:“当时炮兵团里会开车的人不多,司机一个也不能少,受了伤也得往前冲。”
作为一名运输兵,黄锦武承担着军队的炮弹运输任务。“炮弹就是生命,这在当时一点都不过分。”每一部车辆都得按规定装上各式炮弹,如榴弹炮、加农炮、火箭炮等等。听从上面命令,哪个地方需要炮弹,就得立即把炮弹运到指定地点。在没有接到运弹命令时,司机就要守着炮弹,一刻都不能离开,“我和那批炮弹‘睡’了20天。”回忆起战时生活,黄锦武感触良多。
炮弹运输非常严格,必须保持隐蔽性,及早“掐灭”火源。“我们的车都是卸了灯的,这就意味着在夜间运输极为危险。”黄锦武说,自己最怕雨夜运弹,气温低,易迷路,稍有不慎还会有踩“地雷”的危险。时常是走一段路,停下来认一段路,加之雨天道路泥泞,苦不堪言。
三十年兢兢业业 不忘初心谢国家
1979年6月,战争结束后,黄锦武随部队返回东莞。1980年1月,黄锦武退伍转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军旅生涯已经很丰富了,接下来想做点自己的事情。”退伍后,他回到家乡广东普宁,在公社里当驾驶员。1982年,黄锦武到深圳光明开创新生活。“这么多年,一直干着‘老本行’,把自己在部队练出来的一身本领都带到生产实践中了。”说起军旅生活对自身的影响,黄锦武说,脱下军装,军魂仍在,部队里的好作风、优品格,还要继续带到工作、生活中去。
2013年,黄锦武到龄退休。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已分别孕育了后代,老两口也忙活在天伦之乐中。“当前自己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但有时忆起战友,还是会不自觉地留下眼泪,同时又觉得很欣慰,还被党和政府记挂着。”提到家里悬挂着的光荣牌,黄锦武表示,自己心里很温暖,“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感谢政府对优抚对象的关心,以后将鼓励子女继续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