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民生 > 

民生

光明区大力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成效

来源:深圳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01-02 00:08

深圳新闻网1月1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陈圆圆 通讯员 陈良海)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围绕民生幸福标杆的更高定位,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2019年是光明成立行政区的第一个完整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住房问题放在事关城市长远发展、事关城市未来竞争力、事关民心向背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当前光明正在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未来将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节点,需要不断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深实体经济“蓄水池”,光明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解决好科学城高端人才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人才的住房问题,如何做好人才安居工作,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全区住房工作的重点。

开展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光明区2019年的重点改革项目。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解决当前房源供应与住房需求不匹配等矛盾,结合深圳市住房保障工作规划、计划,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主动作为,积极分析预判住房供需现状,从安居工程筹集建设、住房分配、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全力推进住房保障领域的改革创新。

改革已取得实效,2019年光明区开工筹集任务为6669套,实际完成开工筹集约10247套,供应1922套,超额150%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同比增长1.42倍。同时房源统计单位均为“套”,两房及以上面积户型占比超过80%,既保障了住房供给的“量”,又提升了住房供给的“质”,切实满足了广大市民对于住房面积和居住品质的需求和期盼。

率先探索违建控停处置新路径,推动全市首次实现六类十五种住房筹集渠道全覆盖

光明区深入落实深圳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探索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路径。针对当前全区公租房有富余,人才房、产业配套宿舍近期有较大缺口的整体住房供应现状,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立足存量、把握增量、拓宽渠道”的总体思路,在房源“增量”上下功夫,着力破解住房筹集建设难题。

创新房源筹集渠道,“统建楼”变身保障房。光明区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住房建设筹集方式,用足用好政府、市场各类主体。具体渠道包含招拍挂、城市更新、人才住房专营机构项目、工改保、违建控停处置等等。其中,为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光明以合水口、薯田埔控停违建作为试点,探索违建控停处置新路径,在对处置后的住房类型、接收单位、现状封顶或续建、建设模式、规划调整、现状平面设计等6个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市首个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工作方案,为全市处理此类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项目改造完成后将提供住房3250多套,在充实光明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房房源的同时,深圳市也将首次实现六类十五种建设渠道全覆盖。

立足城市长远发展,保障房用地供应再创新高。2019年以来,光明区立足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长远目标,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十三五”以来,光明区已完成供应35.75万平方米。其中,2019年完成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7宗共计22.61万平方米,占全市2019年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约50%。四宗用地共计约23万平方米纳入大规模建房行动计划,其中两宗地为可售型人才房

攻坚克难凸显成效,圆满解决十年遗留问题。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是光明区“老大难”问题,于2011年开工建设,因土地整备延期等原因历时10年仍未竣工,期间工程款纠纷、讨薪信访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中大、赣深高铁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彻底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区住建局主动作为、综合施策,采取了提请暂扣资质证书、清出代建库等多种铁腕手段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目前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已经完成竣工验收,合计提供房源6683套,圆满解决了困扰光明区建设发展近十年的难题。

提高住房品质,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宜居”是民生幸福标杆的重要特质,光明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严把建筑设计、建造、验收以及公共配套等环节,在“提质”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区。

践行绿色理念,打造高品质安居工程。依托国家生态示范城区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背景,光明区坚持高水平建设,在保障房项目上全面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公共住房的绿色低碳发展,同时积极试点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建造居民满意的安居工程。2019年以来推进了红坳村拆迁安置房、宏发万悦山配建保障房、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等项目应用高星级绿色建筑技术、BIM技术。

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光明区坚持“保障房绝不能成低端房”的理念,高标准规划,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化公共住房的规划布局,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要求,不断公共住房完善周边的交通、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强化设计支撑,提高住房设计品质。在全市率先设立区级工程设计事务中心,作为全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技术支撑机构,已为10多个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提供新建、配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方案可行性意见,优化了位置布局、户型配比、平面布置等设计要素,大大提升了住房的设计品质。

推行逐套验收,向质量问题说“不”。在施工质量方面,光明区引入万科等知名代建单位,使人才住房和保障房的建设质量有更好保障。在工程验收上,建立“逐套验收”机制,不放过任何存在问题的环节,杜绝“抽样验收”弊端,使每一套住房都成为让居民满意的放心工程。

以科学城人才住房保障为重点,构建公平透明的住房分配体系

人才是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重要保障,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光明区把人才的住房保障作为留人聚才的重要抓手,在“优住”上下功夫,让外来人才找到“归属感”。

今年以来,光明区积极响应市“1+3”文件精神,大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相继出台了《光明区人才住房配租管理办法》《光明区产业配套宿舍管理办法》《光明区安置房管理办法》等3个管理办法,优化住房保障管理,使得各类住房,尤其是人才住房的分配、管理都有章可循,逐步形成房源透明、管理有序、保障有力、重点突出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关注户籍低收入群体,推动基本住房保障率全市领先。光明区通过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对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保障。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已向户籍在册轮候家庭供应房源1706套,为558户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发放2331万元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基本住房保障率接近100%,位居全市前列。

聚焦人才安居,高层次人才免租金租住10年。为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企业、机构和优秀人才,光明区研究制定了《光明区人才住房配租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人才分为高层次人才、港澳台及外籍人才、一般人才三类作为个人人才住房的分配对象。高层次人才的配租标准为60-200平米,其中杰出人才免租金租住,免租金期限累计不超过10年,国家级、地方级领军人才及后备级人才免租金期限累计不超过5年,成长型人才按照基准租金的60%缴纳租金。

为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港澳台人才共同建设光明科学城,光明区在每年筹集的房源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人才住房面向在光明区工作或生活的港澳台及外籍人才配租。同时,《办法》对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配租实行定向配租,符合条件的存量企事业单位和新引进企事业单位均可申请。

建设产业配套宿舍,大力保障新市民群体住房需求。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保障先进制造业一线产业职工等群体住房需求,光明区大力开展产业配套宿舍建设,专门面向产业职工等新市民群体配租,其中2019年新开工建设内衣基地宿舍项目约2500套。同时光明区积极将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燃气送气工、快递员等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让每一个在光明区工作、为光明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找到“归属感”。

《光明区产业配套宿舍管理办法》规定,产业配套宿舍的配租对象是产业职工,且一般是普通单身员工,不作学历要求。目前已累计向华星光电、贝特瑞、星源材质、迈瑞科技等区重点企业以及兰度生物、绚图新材等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定向配租了5428套产业配套宿舍,绝共惠及约1.65万人,极大缓解了企业住房紧张局面,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造智慧高效的住房管理体系,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模式

住房管理直接关乎宜居体验,虽然是一项软指标,实质上是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硬任务,光明区以智慧管理为切入点,在“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升管理效能,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开发全市首个“住建一张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按照“能落尽落”的原则,光明区建设了全市首个“住建一张图”,并将全部1万多套在管保障房和约2.8万套在建保障房全部纳入“住建一张图”平台系统进行管理,满足了住房管理的 “挂图作战”“一图可知全局”和信息数据的可视化,进一步夯实了管理基础,厘清了管理对象,丰富了监管手段。

打造“智慧安居平台”。依托“智慧光明”总体框架,开发建设了光明区“智慧安居平台”,将分配和管理全面信息化,实现网上申请、审核、分配、入住“一条龙”服务,目前智慧安居系统开发已基本完成,当前已录入房源10861套。此外,2019年3月在天汇城小区启动了保障房智能化管理设备及服务项目并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智慧化手段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能,使住房保障成为全区社会保障体系中亮点和特色。

提供“一站式”入住服务。为避免住户入住期间反复跑腿,光明区将水、电、气、网等需要在多个营业网点才能办完的业务集成在管理处进行统一办理,缩短入住时间,实现了当天办理当天使用,极大方便住户。同时,聘请专业公司提升保障房维修响应速度,有效提升了居民住房满意度。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在东明公寓试点推动成立保障房小区住户委员会,同时率先制定出台了《光明区公租房小区住户委员会工作规程》。通过搭建沟通平台,让承租人参与对保障房的具体管理中,对涉及承租人重大利益的问题建立沟通参与机制,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小区居民幸福感。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