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系列报道 > 

系列报道

一甲子风云激荡 四十载沧桑巨变——访原光明农场筹建组成员、党委书记梁鉴时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0-08-18 12:07

梁鉴时讲述当年创业故事。

深圳新闻网2020年8月18日讯 8月16日下午,和润家园小区,88岁的梁鉴时早早地敞开家门,倚坐于客厅的木椅上,静待记者到访。

这位耄耋老人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耳目明,口齿清。回望过去63年峥嵘岁月,作为原光明农场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他谈笑风生,偶尔侧头略作思忆。

“光明农场”的由来

1957年9月,25岁的梁鉴时跟随原广东省农垦厅的两位老红军干部,从广州开车直奔当时的宝安县委,此行的任务光荣而重大:在广九铁路沿线筹建一批国营农场,用以生产牛奶、猪肉等,作为供港的农副产品基地。

在当时宝安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双方商定,农场选址于公明墟,将当时碧楼乡所辖的碧眼、木墩两个整村及楼村部分区域等划归农场。

筹建农场的消息传出后,当时的东莞县的很多村民也纷纷来投奔。“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六天,妇女还有产假,农场还给办托儿所、幼儿园。”梁鉴时说,能成为农场的工人,在当时着实是一件让周边农民向往的事。

1958年初,广东省光明国营农场正式成立。“考虑到新农场的政治使命光荣,又位于公明地界,筹备组经反复讨论,从‘光荣’和‘公明’中各取一字,给它取名叫‘光明农场’。”梁鉴时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按照生产分工,农场原居民负责在耕地上种植水稻,而千余名下放干部则主要在山坡地上种植木薯。“我们第一年种了差不多4000亩木薯。为什么种木薯?因为它容易种,淀粉含量高,既能养猪,还能酿酒,酒糟又能喂猪!”梁鉴时也没想到,正是这些口感不佳的木薯,在三年困难时期成为人们的“救命粮”,发挥了大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一批批知识青年先后加入到光明农场的建设热潮中。他们有知识、有激情,那些留下来的,日后成长为农场骨干。70年代末期,4300多名越南归侨被安置于此,在农场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此后多年,光明农场始终致力于促进多个群体融合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畅谈光明办场历史

谈及办场历史,梁老的情绪高昂了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几乎是和蛇口工业区同时起步,比特区改革开放还要抢先一步,进行合资养牛、工业化养猪、开办生物厂等尝试。当时,我们在深圳,在国内所有农场中,都是很棒的!”

“我们跟香港维他奶公司,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合作。他们先投资,我们农场盖牛舍、买设备、养牛,然后用鲜牛奶抵销投资款。”梁老不无得意地说,当时农场出品的鲜牛奶,要严格把守三道质量关,一起步就是欧洲标准。

养牛成功之后,农场养猪、养鸽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梁鉴时担任农场党委书记,当时农场决定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办生物制品厂,开启多元化经营之路。“别人说我们‘摸牛屁股’的,还办什么生物厂?!我说武汉那边有技术、有市场,我们有资源、有土地,为什么不能办?”

结果,光明农场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起了工厂,从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等开始做起。如今,卫光生物已从一家小厂,发展成为业内知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当时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梁鉴时说。

岁月峥嵘,时光可鉴。“几十年了,每次回味‘光明’两个字,最高兴了!”梁老掰着手指说,“你看,我们的学校、医院、马路,还有现在的科学城、地铁站等,都叫光明。光明会越来越光明!”

光明新闻通讯员 康元 文/图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