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0-09-25 14:49
2019年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
加强文物和非遗保护推动光明历史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光明区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规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光明区已认定不可移动文物57处,其中核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1处。印发了《光明区公明墟保护规划》(2016年)、《深圳市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光明区六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2020年),健全文物保护管理规章。完成一处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东宝中学旧址)和两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德淳书室、慈水陈公祠)的修缮保护工作。
非遗传承有序推进。光明区共有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陈仙姑的故事》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展粤剧创作排演;“玉律舞麒麟”“楼村濑粉制作技艺”“玉律醒狮舞”“新洸月饼制作技艺”“楼村祥记烧金猪技艺”“蔡氏腊味制作”“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烙画艺术(光明)”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分别举办一届“万家灯火闹元宵”文化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深圳非遗周光明分会场等非遗传承宣传活动,通过传统项目的展示、群众DIY创艺的参与、网络直播的宣传,有效地吸引、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让市民群众深入了解光明本土文化和非遗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寻找光明记忆“打捞”历史遗存。项目从2014年启动至今,130余次走进光明各社区开展寻访活动,采访口述者200余人次,收集整理本地文献、图片、影像资料超10000件,撰写了专栏文章共17万余字。特别是在重大传统节日里,联合学校、社区、文艺协会、媒体等组织开展大型特色采风活动,并相继开展寻找光明记忆“古旧村落”“风俗美食”“红色足迹”等成果展览,追古寻宗,切实让光明人知光明史,有效增添文化融合度和归属感。2019年3月出版的《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获深圳市文联重点作品项目立项,并被纳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我们深圳”系列,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书;2019年10月,《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并被图书馆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报纸《图书馆报》刊发。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灵活转变为线上推广,在“光明数字文化阅读平台”开展寻找光明记忆系列纪录片、丛书宣传,以数字化形式增强本土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社会效益。2020年,《楼村濑粉》《深圳光明归国华侨:枕头粽》《揭秘八百年古村落:楼村》3集短视频在广东乡村微视频大赛中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告别“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光明区正在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光明区将加快推进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光明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为光明区绘就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文化支撑,为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作出贡献。
(本版撰文 欧嘉诚 曾练婷 坋蔃 宏博)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