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滚动图片 > 

滚动图片

公明街道率先建立全市首个群众诉求服务平台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1-02-03 10:52

调解主持人邵盛与民警、网格员等一起介入调解。(资料图片)

深圳新闻网2021年2月3日讯 2019年3月5日,公明街道以公明社区为试点,率先建立全市首个群众诉求服务平台。目前,公明街道共有群众诉求服务平台39个,还有5个正在建设中。

作为全市第一个“吃螃蟹”的街道,公明街道也是群众诉求服务体系的第一个受益者。比如,用时不到10天,就圆满化解近年来光明区涉及人数最多的福华根记制衣厂劳资纠纷;持续跟踪两个月,圆满实现涉及450余名工人、850万余元欠薪、3000万余元货款的富森茂劳资纠纷案“软着陆”。

自2019年首个群众诉求站点建成投入使用以来,该街道共受理群众各类诉求服务4202宗,化解4193宗,基层化解率达99.78%。

调解员邵盛

16个小时连续调解

巧破“套娃债”僵局

2020年1月的一天,包工头陈某早上带着21名工人来到上村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反映“欠薪问题”。

原来,陈某从一个工地的二级承包商(以下简称“二包”)手里接了土方工程。如今工程已完工,眼看要过年了,但76万余元工程款一直没拿到,工人的薪酬也没着落。

上村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人民调解员邵盛联系二包。二包拒绝到场,并表示自己从一级承包商(以下简称“一包”)那里也没有拿到钱,没法给陈某。

“这是典型的‘套娃债’。”邵盛说,遇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层层扯皮,会直接找“大娃”——也就是一级承包商解决问题,“先把工人的薪酬拿到,其他的账可以慢慢算。”

邵盛联系一包到现场。经过协调,由一包越过二包,直接将工程款垫付给包工头陈某。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连续八个小时调解,邵盛和同事们筋疲力尽,又冷又饿,工人们也疲惫不堪。谁知事端再起。包工头陈某和工人们因为到手的款项分配问题,起了争执,差点动手。

邵盛只好请同事从社区找来一件军大衣,披上御寒,继续和包工头陈某讲政策。工人们订了晚餐,也给邵盛带了一份,可他“没敢吃”。最后,邵盛和同事做通了包工头陈某的工作,先把工人的“辛苦钱”都付了。这时已是半夜12点。又是八个小时!邵盛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次调解,累、饿、冷、疲,是一次“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挑战”。

以前要到街道信访办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直接到社区就可以处理,百姓更方便了,邵盛也更有成就感。“走在社区,大家都认识我。”邵盛说自己成了“整条街最靓的仔”。

陈梓浩向法官展示双方签订的协议书。(资料图片)

调解员陈梓浩

启动线上司法确认

消除当事人“疑虑”

2019年5月的一天,一位老人在网格员的引导下来到李松蓢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

原来,老人受聘到一家工厂流水线做工,后来手部患腱鞘炎。老人认为,这与长期在工厂劳作有关,就是否属于工伤与工厂发生纠纷。

由于涉及劳动关系等专业问题,李松蓢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人民调解员陈梓浩通过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启动“社区发令、部门执行”机制。社区工作站党委委员随即联系工厂老板,公明街道社会事务办也派人到场,就劳动关系进行认定和普法。

在大家调解下,工厂老板比较干脆地同意了老人的诉求,答应承担一定的治疗费用。但是老板又担心,“腱鞘炎是慢性病,万一以后老人还来找我怎么办?”

老板的担心不无道理。于是,陈梓浩又通过群众诉求服务平台联系法院,启动在线司法确认程序。第一天签订协议,第二天就在线上进行司法确认。合同有了法定效力,老板的“疑虑”也消除了,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这种工作效率,在群众诉求服务工作体系建立之前是不敢想象的。”陈梓浩说,“光是找老板到现场,就不知道到要耗费多少时间,更不要说调动社区、街道和司法资源。”

光明新闻记者 王晓冬 通讯员 刘中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