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光明新闻 > 

光明新闻

百年党史·光明足迹(五) | 光明地区打响了“宝安暴动计划”第一枪!

来源:深圳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4-13 10:35

开栏语

4月12日,午后时分,光明区楼村旧村的麻石巷里,阳光稀疏地从长满青苔的瓦片间洒落,照在斑驳的石砖墙壁上,窄巷里不时传来小孩玩闹声,给旧村静谧的时光平添几分生趣。

93年前,这里掀开一段激荡的历史:1928年4月上旬,中共宝安县委制订了“宝安暴动计划”。4月12日,宝安县委在光明楼村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宣布暴动,决定以光明所在的五区一带为中心首先进行暴动,向附近几个区发展,然后进攻县城,形成全县总暴动局面,建立苏维埃的宝安!

百年回眸,正道沧桑;高峰遥看,路在脚下。今天,光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史志办、区党群服务中心、绿色光明网和宝安日报特别推出“百年党史·光明足迹”系列报道第五期《 光明地区打响了“宝安暴动计划”第一枪!》。让我们穿越时空栈桥,追寻光明红色足迹,透过往昔峥嵘岁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弘扬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其转化成为我们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至1925年底,宝安县第五区党小组机构设置(楼村、周家村均在光明地区)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第一卷)

山雨欲来!

又一场党领导的有计划的农民暴动在光明酝酿

1928年,随着宝安革命队伍的逐步壮大,革命力量进一步恢复,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加强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土豪劣绅与农民关系进一步恶化。此时的宝安,已经成为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192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提出“东江总暴动”策略要求,“宝安暴动计划”应运而生。暴动的任务是响应东江各县暴动,造成东江割据局面;实施宝安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宝安。这也是1927年底东宝工农革命军进攻深圳后,深圳地区再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

1928年4月12日,宝安县委在光明楼村召开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宣布以光明地区所在的第五区为中心进行暴动。次日,中共广东省委来信同意宝安的暴动计划,指示宝安暴动不一定马上夺取县城,而要在乡村深入进行土地革命,采取较长期的计划,使暴动更深入地发展;暴动前应以苏维埃名义去号召,以达到土地革命和夺取政权的目的;暴动中要积极发展党员,每乡都要建立党支部;暴动胜利后广泛发展赤卫队,成立工农革命军,由苏维埃统一指挥,同时各区乡都要建立苏维埃。

深圳地区党组织创始人黄学增

在斗争中巩固党的基础

一场红色风暴从光明席卷开来

1928年4月19日,中共广东省委派黄学增到宝安指挥暴动,集合百余农民武装包围六区迳背反动派,震动了豪绅地主。四区长圳、唐家村,五区周家村、塘尾围(都属现光明区)的豪绅恶霸因而搬迁逃走。同年4月下旬,省委给宝安县委来信,强调“由斗争到暴动”的意义和方法,要求宝安组织党员和农民武装进行各种斗争,逐渐成为公开的游击战争,以至暴动“万不可再迁延等待”,并指示宝安要立即做出“改变械斗为攻反动乡村”的具体行动计划,提出阶级斗争的口号。

第一次宝安暴动中的光明区革命遗址周家村现貌(现改名为塘尾村)

遗憾的是,这次暴动遭到了敌人的大举反扑。1928年4月26日,六区迳背、四区长圳(今光明区长圳社区)、玉律(今光明区玉律社区)、新桥反动派勾结县兵包围迳背,抢走农民财物,六区区委负责人钟永恩被捕,临刑前大骂反动派,震惊全城。次日,四区沙井豪绅地主又抓捕共产党员陈榜、陈耀。同年4月28日至30日,四、五区豪绅地主连日在黄松岗、云霖、新桥开会,组织联团联乡,以恐吓农民,维护其统治。

长圳村现貌

面对敌人的恐怖威胁和血腥屠杀,宝安县委、县农会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根据省委指示,将田寮与玉律两村(现属光明区)之间的械斗转变为农民和豪绅地主之间的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在丰和墟召开农民大会,震动了豪绅地主,全县最大豪绅首领曾亦樵秘密逃走,黄松岗、云霖的反动武装不敢就地驻扎,四区新桥、沙井宣布戒严,福永最大最反动的豪绅潘乃昌被吓走,正在新桥开会的数名豪绅地主惊慌而散。1928年4月29日凌晨,宝安县农会集中百余农民武装包围六区迳背反动派,毙6人,焚烧豪绅地主屋宇4间,极大震动了反动统治阶级。

虽然这次暴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坚持下去,但是充分表现出了宝安共产党人和农民群众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也促进宝安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在暴动中得到提高,党在农村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928年4月,宝安县委负责人郑奭南调离宝安,县委工作交由麦福荣、陈义妹、张丽川3人负责。至月底,全县党员发展到280名,比三月份增加83名,三、四、五区均重新建立区委,一、六区均成立独立党支部。

下一期,我们将带来以光明地域为中心的宝安工农发动的第三次武装暴动,以及宝安三次武装暴动的结果和意义,敬请关注。

(光明融媒记者 刘株明 光明融媒特约供稿员 郭焕 黄凯旋 张鑫海)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