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系列报道 > 

系列报道

百年党史·光明足迹(九)| 光明地区创办的新型战时学校东宝中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来源:光明融媒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05-12 11:06

开栏语

在位于光明区公明街道的下村小学,几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祠堂矗立其中。而这里广为人知,是因为76年前,这里曾书写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45年2月,路西解放区东宝行政督导处在这里创办了第一所新型战时学校——东宝中学。虽然开办仅八个月时间,但东宝中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宣传、教育、培养革命干部等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南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光彩篇章。

铭记历史,才能把握现在;不忘初心,方可开创未来。今天,光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史志办、区党群服务中心、绿色光明网和宝安日报特别推出“百年党史·光明足迹”系列报道第九期《光明地区创办的新型战时学校东宝中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让我们穿越时空栈桥,追寻光明红色足迹,透过往昔峥嵘岁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弘扬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其转化成为我们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东宝中学旧址

东宝中学以“为党和政府输送新生力量”为办学方针

学生最多时达100多人

根据中共中央在各抗日根据地推动文化运动的指示,路西解放区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建设,1945年2月,按照东江纵队政治部的决定,路西解放区东宝行政督导处在光明地区公明圩水贝村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战时学校——东宝中学正式开学,全校教职员工19人。这是一所旨在培养抗日干部、并被誉为 “陕北公学”的革命学校。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初属东宝行政督导处,后属中共宝二区区委直接领导,党组织在师生中秘密发展学生党员,学校还建立了青年团组织 (先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改称抗日民主青年同盟)。

水贝村(现公明下村)今貌

学校开办时先招收1个简易师范班和1个初中班,秋季又招了1个初中班和1个升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00多人。学校面向工农,以“发展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为抗日民主政权输送干部,为东宝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师资”为办学宗旨;以“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着重培养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革命人生观;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为党和政府输送新生力量”为办学方针;在教学方面,学校始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校风方面,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传统为榜样。

东宝地区有志青年接受革命教育

多数师生成为革命领导干部和科学教育工作者

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学制有所改革,学习期限规定师范班为1年,初中班为2年。课程设置与国统区、沦陷区的旧式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了较大的改革和精简,除了正课设置语文、数学外,增设“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哲学讲话”等课。当时购买这些课本很困难,多由老师选印,有的教材还是自行编写的。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和战争需要,学校特别设置了动植物、生理卫生和军事知识等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校还经常举办演讲、书法、球类、戏剧、歌咏、体育等比赛,活跃师生课余文化生活。时事讲座、形势报告、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会、文艺晚会等也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成立“五四”剧社,足迹遍及东(莞)、宝(安)地区城镇山乡,以文艺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东宝行政督导处领导谭天度、王士钊还经常到学校向师生作形势报告、讲解党在东宝地区各项方针、政策,让学校师生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

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

10月,因广东国民党当局挑起局部内战,东宝中学被迫停办。东宝中学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提高了有志青年接受革命教育的机会,一批革命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或加入革命队伍,或转入地下进行革命斗争。全国解放以后,大多数师生都成为革命领导干部和科学教育工作者。

东宝中学旧址

如今,历史的硝烟散去,东宝中学旧址承担起了新的使命——来到这里抚今忆昔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透过一砖一瓦,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感受红色旗帜的不朽精神。

下一期,我们将带来光明地域军民的抗日活动,敬请关注。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光明融媒特约供稿员 郭焕 黄凯旋 张鑫海)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