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光明新闻 > 

光明新闻

百年党史·光明足迹(十八)| 满腔热血担国家使命,汗水浇灌出光明农场!无数干部群众和知识青年筚路蓝缕,将荒山野岭开垦成农副产品供给地

来源:深圳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7-16 18:19

开栏语

“光明农场好地方,青山绿水黑土壤,香蕉菠萝满山坡。”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光明农场职工创作的歌曲,反映了拓荒者们筚路蓝缕,在光明农场挥洒满腔热血和辛勤汗水,终使荒山野岭变成瓜果田园之后的景象。时至今日,对许多人而言,“光明农场”仍然是他们脑海里关于光明最深刻和鲜明的记忆。

艰难困苦如过眼云烟湮没在历史长空,而开拓与进取的精神却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今天,光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史志办、区党群服务中心、绿色光明网和宝安日报特别推出“百年党史·光明足迹”系列报道第十八期《满腔热血担国家使命,汗水浇灌出光明农场!无数干部群众和知识青年筚路蓝缕,将荒山野岭开垦成农副产品供给地》。让我们穿越时空栈桥,追寻光明红色足迹,透过往昔峥嵘岁月,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弘扬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将其转化成为我们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

广东省农垦厅选址公明成立国营农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利用国有荒地、荒山、滩涂,开垦和建立国营农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本着利用香港促进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为香港供应农副产品的考虑,规划在内地的广州—九龙铁路沿线建设一批农场。

1957年9月,广东省农垦厅由副厅长危秀英、行政处处长邱回春带队,派出技术员梁鉴时等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宝安县选址筹建国营农场。筹备组选定了公明区境内位于东莞、惠阳交界处一块被称为宝安“西伯利亚”的地方,当时这里人少地多,大片荒山野岭,杂草丛生,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是鲜为人知的穷山僻壤。选定场地以后,筹备组与公明区共同商定把碧楼乡下辖的碧眼、木墩两个整村划给农场,包括所有土地与人员,另外协调将楼村的一部分土地划入农场范围,位于红坳村的宝安县农业示范农场也整体转入筹建的农场。

当时公明区领导建议新建农场命名为“公明农场”,筹备组反复讨论后,考虑到国家将供给香港农副产品的光荣任务交给新建农场,就取了“光荣”的“光”字与“公明”的“明”字,共同构成“光明农场”的名称。

image.png

1958年华南农垦局召开的场长会议文件。

1958年1月1日,由华南农垦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广东省外事办、华南亚热带科学研究所5个单位组建的省管县属农场——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正式成立。

农场作物帮助人们度过困难时期

筹建农场的消息传出后,位于公明周边、属东莞黄江管辖的新美乡村民也联合起来主动打报告,申请到宝安加入农场。1958年,新陂头、圳美、羌下、迳口、白泥章等村的申请获得批准,几个村整村划入农场。到了1964年,原广州军区农副食品基地沙河农场也加入光明农场。1977年,白花洞大队又由观澜公社划入光明农场。至此,光明农场占地达54.6平方千米。

光明农场创始领导。

人们在开垦出来的农田上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荒山上种植了300万棵桉树,后来成为农场建筑房屋木材的重要来源。同时,农场根据供应香港农副食品基地的明确定位,将猪肉作为生产的一个重要品类。养猪需要大量饲料,因此,在早期开荒平整出来的几千亩农田中,3000多亩地用来种木薯。

正当光明农场首批拓荒者投入建设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了,加上随后而来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田大幅度减产、失收,紧接着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幸运的是,光明农场的3000多亩木薯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本打算喂猪的饲料大部分变成人们的救命粮,农场的人们依靠吃木薯度过了困难时期,整个农场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1959年光明农场关于劳动管理工资定额及计划编制的计财文件。

到1961年,成立三年的光明农场也快撑不下去了。消息通过几名参与筹建农场的老红军传递到广州军区司令部。最终,光明农场由广州军区司令部接管三年。军区接管农场时期,首批砖瓦结构的房屋建设起来,农场居所和办公用房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农场前往罗定、惠阳等地招工,这些人员和原有农场职工一起劳作。军垦时期,光明农场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极大困难,平稳度过三年建设期。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农场注入新鲜血液

1960年,光明农场又迎来一波新生力量:来自广州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61—1966年,每年都有一批新的知青来到农场。其中,1962年至1963年间到光明农场的知青约有1000名,来自广州铁路、街道、邮电等系统。

光明农场知青分布示意图。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这时起,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宝安县革委会积极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年12月中旬,基本完成当年动员安置任务。1968年计划名额1000人,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还接收安置了2650名广州知青到光明农场和包括公明公社、白花洞村所在的观澜公社在内的全县广大农村。截至1969年4月,全县动员和组织了7100名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1969年7月15日,省革委会决定:原由省管的光明农场下放给宝安县管理。

生产队长与知青们开会。

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的到来,为光明农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长期与广大农民共同劳动和生活,为光明地域农村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下一期,我们将带来光明新中国建设时期社会事业的初步发展和革命老区村的建设,敬请关注!

(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通讯员 郭焕 黄凯旋 张鑫海)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