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教育 > 

教育

“双减”背景下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孩子内驱力?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2-02-24 15:55

◎公明中学 陶义

教育孩子不得法,是否经常让您苦恼“上火”?拿起电话拨打13480871620吧,本报联手光明中学和公明中学推出《家校心桥》栏目,将为您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家教故事:家长王女士向《家校心桥》栏目反映,女儿正在上初二,她想通过督促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双减”政策落地后,每天孩子在学校就已经把作业写得七七八八了,回到家后迷上了刷小视频。当她希望孩子回家后多学点,孩子就会搬出作业已经写完的理由,希望《家校心桥》栏目老师帮忙支招。

陶义老师观点:

首先,家长们应该如何理解“双减”?减的是什么?怎么减合适?哪里需要加?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双减”不是简单的减,而是环环相扣的教育生态,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发力才能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家长要了解“双减”并积极支持“双减”落地。比如,《意见》第8条明确要求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不仅要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还要从事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家长只有了解了政策的要求才能知道如何去减负增效。建议家长把“双减”政策的原文打印出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明确政策要求,哪些要减,哪些要加,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的方式,列出清单,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其次,家长可以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来引导孩子提高内驱力。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暗示效应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握适当的教育契机,而不是为了暗示而暗示。

比如,王女士在孩子已经完成学校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这样暗示孩子:“听说你们学校下个月要举行红色歌曲演唱比赛,你那么喜欢唱歌,想不想去试试?”孩子如果说可以试试,王女士可以接着暗示她:“下个月就要比赛了,咱们是不是要提前准备一下?”当孩子投入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唱歌,沉迷于电子产品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压缩。如果唱歌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她也想走得更远,内驱力也慢慢提高。孩子在美育方面得到了锻炼,这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王女士也就不必如此焦虑了。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家长们不能唯分数论,要积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科学、高效地引导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