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2-05-11 14:21
开栏语:区一届四次党代会报告和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批新概念、新名词、新提法,有的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让人倍受鼓舞,有的让人心驰神往……这些新概念、新名词、新提法,是对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这张总蓝图的细化,蓝图越绘越清晰、越绘越美丽。即日起,本报推出“解码新蓝图”系列报道,围绕这些新概念、新名词、新提法进行详细解读,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光明科学城的美好未来,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光明航拍图。(资料图片)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5月11日讯 (宝安日报记者 黄国焕)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引领未来。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肩负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破题先行的重任。经过三年多的赶超奔跑,光明科学城持续蝶变,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创新动能蓬勃增长、创新生态逐步形成,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光明区一届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光明科学城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坚定扛起时代赋予光明的历史使命,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化
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显著提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020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印发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
光明科学城在建设之初,就已经明确了定位: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相对偏向应用基础研究。光明科学城将聚焦一些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按照《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到2022年底,光明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框架将基本形成。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为此,光明区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大力推进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科研设备已经进场,该项目建成后将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两个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去年年底顺利封顶。此外,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正式启用;深圳湾实验室成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入驻科研团队80余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正式入驻……可以看到,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集群态势,集中度显示度显著提升。
高度集聚创新要素
让科学城创新生态活力迸发
接下来,光明区将如何推动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让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今年,光明区将进一步加快重大科研载体建设,建成投用一批、加速建设一批、前期启动一批,并充分发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深入落实市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联合发起合成生物大科学计划,推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重点专项,主动承接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点新材料、生物医药、脑神经认知等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全方位彰显光明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
让创新生态活力迸发。为此,光明区将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开展阵地协同,与全球著名科学城加强合作交流,与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协同配合,携手创建深圳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第一方阵”;强化产研协同,搭建“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供需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组团创新,合力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致力科教协同,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承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溢出,满足企业发展共性需求和技术创新需要。同时,通过构建光明科学城发展指数,举办各类高端论坛、技术创新大赛,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创新影响力。
让创新支撑坚强有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光明区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人才高地计划,构建“聚才、育才、留才”工作体系,让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同时,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创新主体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资金保障。此外,还着力构建科学城创新激励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公益基金和“光明科学城建设卓越贡献奖”,开展“改革创新奖”评选,营造勇于先行、善于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