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滚动图片 > 

滚动图片

光明区探索符合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2-06-15 11:29

image.png

玉律社区蔬菜种植基地。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6月15日讯 (宝安日报记者 杨曦 通讯员 卢少辉 李逸琼 文/图)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通报中,光明区因耕地保护工作突出被表扬。作为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耕地保有量最大的一个区,光明区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探索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模式,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既完成了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也擦亮了“光明绿”生态名片。

勇担耕地保护重任 明确问题清单行动计划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以蓝绿为底色的光明区拥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219亩,约占全市(不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4%,耕地保有量为15200亩,占全市的比例为38%,现状耕地15643亩,占辖区土地总面积的7%,主要集中分布于辖区北部及东部,耕地保护工作责任重大。

记者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了解到,作为土地开发的后备资源,耕地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消耗。在耕地后备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光明区大力实施整改复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按照国家、省、市部署的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光明区制定倒排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问题清单和行动计划,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动员,分管领导靠前指挥,规自、市监等部门和各街道一把手现场联合督导,一线人员通宵达旦作业,并建立“一日一统计、一周一调度”的动态协调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各种突发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以国土“三调”成果为支撑,全面梳理分解耕地整改开垦任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等部门提供资金政策技术支撑,各街道按图实施兵团式作战,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全市率先完成1560亩补充耕地及2362亩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工作,并解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葡萄、石斛经济作物等历史堵点难点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回归耕地根本属性。

探索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新模式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要持续从土地生产潜力、土壤功能、土壤健康及农业产能要素维度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田是良田,才能全面提升耕地保护利用水平。要将可学、可用、可分享的现代先进技术体系纳入耕地保护技术范畴,将优质粮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产业链建设纳入耕地价值核算体系,让优质耕地成为承租企业手中可变现的资源资产,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耕地“非粮化”。未来,光明区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管环节和监管手段,贯穿耕地保护各个过程,构建现代化耕地保护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当前光明正在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以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为契机,光明区统筹考虑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研判光明区未来5-10年内重大项目,划定高质量、集中化、规模化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集中建设区域相对独立,为光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拓展发展空间。光明区在2021年国务院大督查耕地保护成效评分中获得满分,并获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00亩,是全省获此奖励的两个区(县)之一,为光明科学城建设用地指标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在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的前提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探索编制现代都市田园规划,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挖岭南农耕文化,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探索符合光明区实际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光明区,光明小镇3000亩集生态产品供给、农业科技示范、诗意农田景观、农耕文化体验及自然研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活新空间”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它让市民能够在城市中享受田园乐趣,让农业真正融入城市、融入居民的生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