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出品”舞剧《咏春》首演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2-12-23 15:21

舞剧《咏春》定妆照。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主演常宏基在戏中表演咏春。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2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12月22日,“深圳出品”舞剧《咏春》在深圳保利剧院首演。这部作品由爆款舞剧《只此青绿》幕后班底、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联袂编导,创新融合国家级非遗“咏春拳”“香云纱”与岭南民俗文化,同时将满满的深圳元素赋予其中,为深圳舞台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舞剧《咏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是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与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共同资助的艺术精品。该剧自12月22日至25日演出4场后,还将以大湾区为“圆点”,开启全国巡演,辐射30多座城市,共演出80余场。

1

双“非遗”叠加 尽展深圳元素

舞剧以一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拉开全剧大幕。“戏中戏”的双线索、双场景带来两个时代的同频共振,是本剧一大看点。电影里的“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舞台上的片场中,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双“非遗”也是本剧亮点,“咏春拳”与“香云纱”分别以主题和展现形式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与舞台表现中。如何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口说话”?主创团队不断探索。最终通过服饰、道具、视觉等方面的诸多奇思妙想,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展现出新的生命色彩,亦让舞剧《咏春》通过艺术的表达,为“咏春拳”“香云纱”赋予全新脉动,对广东优秀文化进行保护、活化、传承。

《咏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展现出了舞剧精神与武术精神碰撞的独特魅力。它以同根同脉的民族亲情和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本色为立意,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同时,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及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

2

“双子星”携手 众名家共献佳作

《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曾携手打造多部精品舞剧的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再次共同执导。此外,该剧编剧冯双白亦是业界名家,还有作曲杨帆、舞美设计胡艳君、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设计阳东霖等,均为国内一线优秀创作者。

《咏春》中的功夫对决相当精彩。五大功夫门派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悉数登场,而这些高燃打斗场面的表演者,均来自曾获荷花奖、桃李杯等殿堂级舞蹈赛事奖项的舞蹈演员,他们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地用舞蹈把武术内涵精准表达出来。

3

主旋律精品不断在深圳诞生

在舞蹈剧中呈现一个武侠世界,可以说《咏春》是一个开创性的表达。主演常宏基坦言,演绎中最难的要数对动作的记忆和对速度的要求,比如剧中叶问挑战四大门派的“打通关”持续整整18分钟。不同于电影可以NG、可以通过镜头的切分进行武戏的组接,“在舞剧中,演员在台上3分钟要做出上百上千个动作,对不同的门派要使出对应的不同招式,不仅是对演员的体力、更是对记忆力的极大考验。”

而全剧最终要表达的是中国功夫里最内核的东西,一种自强不息的、内心壮大的力量与武德。韩真、周莉亚两位总编导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了照亮英雄的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会发现这是由无数个平凡人组成的,英雄的形象也是由无数的平凡人塑造的。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本剧编剧冯双白则认为,“剧中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彼此呼应和共振,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时代精品的诞生,离不开地域支持。近年,文艺名家齐齐发力,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不断聚集,为深圳文艺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创新动力和热情。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精品佳作不断在深圳诞生,仅在今年,就有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包括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广播剧《南海榕》、歌曲《少年(建党百年版)》等,也彰显着这座城市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决心与实力。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