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扎实推动工作取得新突破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3-01-30 12:59

安居凤桐苑项目封顶。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1月30日讯光明新闻记者 杨曦 通讯员 黄辰勰 陈良海 文/图记者从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获悉,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住建系统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积极投身“三地”建设,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提质量,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探索符合光明实际的工作路径,亮点频出、成效明显,为新一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强基础补链条 

做好人才保障服务

据了解,2022年,光明区建筑行业产值跨越式增长,出台了《光明区支持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功举办“绿色双碳·科学建造”创新大会,引进中建一局等10家优质企业落户,构建涵盖建筑科技、建筑服务等领域全产业链布局。全区新增纳统企业13家,全年完成产值150亿元,增速超50%。区住建局监管项目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7项、市级奖项35项。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超额完成全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任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6313套,基本建成(含竣工)8026套房源比去年翻番。与此同时,光明构建与“人才高地计划”匹配的住房服务体系,全年供应公租房658套、保租房5585套,同比增长159%,人才保障服务进一步提升,为科学城人才引进筑牢坚实保障。

2022年,光明区城市建设模式进一步转变,绿色建筑发展全市领先,新增43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实现了全区绿色建筑建成标识“0”的突破。全区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8.9%,全区完成约4.3万户天然气管道改造,新建综合管廊1.2公里。此外,燃气加价乱象专项整治为群众排忧解难,该项工作被全市借鉴推广并上报省综治办。

2022光明区“绿色双碳·科学建造”创新大会暨广东省建筑装饰“走出去”产业联盟成员大会现场。

精细管理提升工作质效

严查严管筑牢安全防线

过去一年中,数治光明建设初见成效,光明完成数治光明CIM平台一期立项工作,初步形成科学城北片区15平方公里CIM平台,形成地上下、室内外和水陆一体的三维空间数字底板。试点建设光明区房屋安全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了房屋安全管理业务在系统中排查、巡查、治理的全流程闭环。

光明区出台了《光明区物业服务星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光明区关于建筑废弃物全链条监管的若干措施》等4项长效机制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评定分离入围和定标工作的通知》《光明区建设工程入围和定标操作细则》等,进一步健全行业管理框架,系统化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党建+物业”模式让党员与群众想在一起,积极响应群众呼声,多方合力解决问题,“支部建在小区”温暖万家。

在房屋排查百日攻坚行动中,区住建局搭建起“1+6+31+1734+160”隐患排查工作体系,在全市率先100%完成全覆盖房屋安全排查工作。与此同时,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压实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措施,推行“三个一批”惩戒措施,印发深化整治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措施及配套指引,事故比例明显下降。

区住建局还成立建安委、燃安委等议事协调机构,印发住建系统“1+7+6”年度工作方案,召开区街联席会议39次,高质量完成交办事项327项。在小散工程、建废治理等领域构建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齐抓共管筑牢全区筑建安全防线。

围绕住房、产业、城市、民生做好文章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23年,光明区住建局将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高品质住房服务,助力科学城“以房引才、以房留才”,不断在住房制度改革、建设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区住建局将以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制定支持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操作规程,推动绿装科技园建设和上下游企业进驻,形成全产业链的园区集聚。立足“绿色光明”,区住建局将始终秉持智慧化科技化建设理念,加快构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树立绿色建筑新标杆、打造宜居社区新示范、建设智慧城区新样板。

区住建系统将不忘初心,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物业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守牢城市安全底线,让居住在光明的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 项目样板房。

2022年光明区住建事业发展

建筑业产业

建筑行业产值跨越式增长,引进中建一局等10家优质企业落户,构建涵盖建筑科技、建筑服务等领域全产业链布局。新增纳统企业13家,全年完成产值150亿元,增速超50%。

公共住房

●超额完成18个项目共169.96万平方米全市新开工住房建设任务,完成率102.39%。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6313套,完成率106%。基本建成(含竣工)8026套房源,完成率100%,同比增长212%。

●引入华润参与长圳TOD人才社区空间营造策划,对党群中心、站桥下空间、地铁屋顶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综合提升,实现片区约1.8万套住房配套同步建设使用。

●构建与“人才高地计划”匹配的住房服务体系,面向高层次人才供应55套,面向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等供应2366套,实现了科学城重点企事业单位优先保障。全年供应公租房658套、保租房5585套,同比增长159%,排名全市第三,惠及6大行业400余家企业。

●高标准完成东周、云谷、高中园、薯田埔人才社区前期调研和项目梳理工作。

城市提升改造

●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道19.13公里,管网覆盖率提升至88.9%,管道气用户达到32.17万户。

●完成约4.3万户天然气管道改造,新增点火数5万户,排名全市前二。

●新建综合管廊1.2公里,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2公里,运营里程稳居全市第一。

绿色建筑

●新增43个项目共364万平方米建筑通过绿色建筑认证,高星级项目31个占比72%。

●实施21个装配式建筑项目234.05万平方米,实施比例全市领先。

●深圳实验光明学校、科润大厦获评绿色建筑深标金级建成标识,实现了全区绿色建筑建成标识“0”的突破。

数字建设

●完成数治光明CIM平台一期立项工作,初步形成科学城北片区15平方公里CIM平台,形成地上下、室内外和水陆一体的三维空间数字底板。

●试点建设光明区房屋安全管理应用系统,实现房屋安全管理业务在系统中排查、巡查、治理全流程闭环。

物业行业管理

●成立小区党支部89个,党组织覆盖住宅小区124个,覆盖率89.2%。

●出台《光明区物业服务星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落实城中村围合式小区物业管理提升补助资金3920.78万元,专业物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安全生产

●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评定分离入围和定标工作的通知》《光明区建设工程入围和定标操作细则》。全年抽查项目60个,查处招投标案件8宗。

●出台《光明区关于建筑废弃物全链条监管的若干措施》等4项长效机制文件,全市率先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并入选全市建筑废弃物治理试点。连续5个月电子联单签认率100%,稳居全市第一。建筑废弃物考核排名全市前列。

●搭建“1+6+31+1734+160”隐患排查工作体系,全市率先100%完成全覆盖房屋安全排查工作。

●在全市率先制定压实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措施,推行“三个一批”惩戒措施,亡人事故下降50%。印发深化整治小散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若干措施及配套指引,亡人事故下降80%。全年行政处罚立案181宗,拟处罚金额413.1万元。

管道天然气开户点火现场。

2023年工作要点

助力科学城“以房引才、以房留才”

●在住房制度改革上求突破。探索建立与科学城长远发展相匹配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优化人才住房评分标准,主动服务重点科研机构和企业,探索“租补结合”方式充分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力争全年供应公共住房6177套,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5258套。

●在住房建设品质上求突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2500套,基本建成不少于6000套。探索住房品质和质量监管新机制,通过优化容积率、户型设计、装修品质等指标,完善周边市政配套,打造高品质住房小区。

●在人才社区建设上求突破。加强东周人才社区、云谷人才社区、高中园人才社区、薯田埔人才社区4个重点片区公共配套提升研究。推进片区街道建设、城市家具、公配设施落地,满足人才对托幼、养老、社康、社区服务等需求。

推动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制定支持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操作规程,开展“突出贡献企业30强”评选。力争全年建筑业产值不低于225亿元,增速不低于50%,新增1个50亿元产值头部企业。

●推动绿装科技园建设和上下游企业进驻,形成全产业链的园区集聚。

加快构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树立绿色建筑新标杆。新建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推动120万平方米建筑通过装配式认定。推进理工大学体育馆等3个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力争谋划1个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落地。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绿色化改造标识“0”的突破。

●打造宜居社区新示范。推进全区创建至少1个二星级和1个三星级绿色宜居社区,二星级比例提升至30%,打造高星级社区新示范。完成公明街道宏发雍景城老旧电梯更新,完成1个具有示范效应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建设智慧城区新样板。统筹全区建筑、水务、交通项目建模工作,完成数治光明一期工程,完善光明科学城北片区15平方公里CIM平台建设,全面支撑数智城市建设。

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大力提升物业服务。推动党建与物业管理双融双促,加快物业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优化物业服务企业星级评价体系。拓宽城中村物业服务范围,按照“一栋一菜单”模式,推动物业服务向养老、托幼、家政等领域延伸。

●着力完善市政配套。启动“两站一线”燃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城市输配体系。全面完成第五批等约10.87万户居民和1492户非居民工程的改造。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提高管线入廊率及运营管理水平。

●守牢城市安全底线。探索穿透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新机制,严格落实燃气安全“四个一”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和C类房屋整治工作。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