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3-06-26 14:56

生物医学工程学校里,学生体验下肢步行外骨骼穿戴设备。

深圳新闻网2023年6月26日讯 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文/图一边推进建设、一边办学育人,一路高歌猛进。深圳经济特区时不我待、敢为人先的风格,与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责任感,在这所校区的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办以来,各个院系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着力解决深圳产业核心技术难题。累计获得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29个,合同金额3亿元,含10个重点重大项目。目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拥有17个整建制学院和两所附属医院,学科规划方向主要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科技,聚焦深圳创新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规划。

医工融合创新产品已走向市场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实验系统,基于AI人工智能自动采集基础信息,呈现虚实联动的生理指标,更直观方便进行教学。”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医学院实验室,学院教授谭红梅介绍道。

在医学院,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实验室设备造价不菲,如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1.8亿元。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可慰介绍,学院的人体机能学实验室里配备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学实验系统,还有达芬奇机器人模拟训练系统等高精尖设备,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前沿技术。

为更好践行新医科理念,医学院实行“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本科理论大课中部分由临床医生讲授,“我本人就是一名临床医生。”许可慰介绍道。

能有底气这样做,缘于与中大深圳校区几乎同步谋划、选址仅距1.5公里的教学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该院开业仅4年2个月就通过了“三甲”审核,刷新了国内新建医院最快通过“三甲”的纪录,该院规划总床位4000张,未来将打造成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

“真刀实枪”演练不仅在医学院。“在深圳校区的P2+实验室,学生可以用真正的病原体训练实验技能。”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钱军介绍,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外,P2+实验室还与广州校区北校园P3实验室、中大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共同构成中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集群,将成为国家生物安全防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兴前沿学科更重视交叉融合,也更强调产学研转化。“未来几年,学院的一些成果有望走向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介绍,医工融合创新碰撞出的“3D打印钛合金漏斗胸支架”“可降解镁界面螺钉”等成果,目前已与企业界对接。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实验室。

学生自主研制的微纳卫星将在百年校庆时升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几乎全新建设的新工科,则是在几年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创造,是新工科学科一大特色。在航空航天学院,明年一颗由中大学生全过程、全方位自主研制的卫星“中山大学学生立方星”将带着自拍杆“上天”,在中大建校百年之际拍下自己与地球的合影。

这个采用木质环保材料做外壳、长度与成人小臂相当的立方星,由中大学生微纳卫星协会自主研发。“我们计划完成木质环保材料外壳空间在轨验证、轻量化点阵超材料结构在轨应用探索与可伸缩自拍杆的在轨验证等航天任务。”主导该项目的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辉介绍道。

“我们要开展持续3学期的综合训练,用任务牵引串联不同专业课程,要做出小火箭、小卫星、小无人机等,每个人在小组里扮演的角色还会轮换,体验一个航空航天领域项目组里不同的角色如总工、设计师等,我们的动手和科研的能力得到提升。”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本科生席光东说。

推开深圳校区的数百个工科实验室的一扇扇门,时时都在上演精彩纷呈的创新创造:在航院,学生自主研制的微纳卫星将在百年校庆时升空;在智能工程学院挑高的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学生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都取得了突破……

在深圳校区,中山大学还复办了农学,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期待助力光明区建成世界科学中心

这是一场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山大学目前11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名单,8个学科在深圳校区办学。传统优势的一流学科在深圳校区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部分已形成规模,具备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学科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展现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学科的潜力;新建学科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人才培养只是教育的第一步,将其与新兴产业、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更先一步纳入新建学校的发展思路,是在“制造业当家”的大环境下更高层面的要求。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工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烈锦教授看来,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培植发展对高质量的工科人才有强劲需求,但当前的人才支撑对制造业是不足的。

“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大走长远发展之路,通过新工科对未来产业的培植和转型,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基地,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激励是十分急迫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郭烈锦说。

据其介绍,目前中大已有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工程、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先进能源等多个工科学院,正在筹建绿色氢电、柔性电子、大数据与网络通信安全等国家级的科研和一流人才的培养教育平台,以及国际先进的颠覆性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基地,并且着眼于培植和重构洁净零碳、绿色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产业,“这些产业的规模将是超万亿乃至10万亿以上的产业链。”

据了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科技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绩。各个院系已为深圳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333项,服务深圳市企业213家,立项总经费4.42亿元,成果转化81件落地深圳,占学校成果转化的22.3%。近年累计获得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29个,合同金额3亿元,其中含10个重点重大项目。

“工业发展涉及的一级学科门类众多,中大正因为是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有很强很宽广的科学基础和人才基础,我们很期待未来能把深圳光明区真正践行成中国科学中心、世界科学中心,成为我们甩掉欧美国家传统工业体系而自立自强的科学支撑。”郭烈锦表示。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