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国有土地看护管养工作系列培训之防汛演练。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8日讯 (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 通讯员 顾程 文/图)8月21日至24日,光明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国有土地看护管养工作系列培训,邀请有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结合生动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土地监管法律法规、扫黑除恶、廉政自律、文明执勤、安全生产、应急防汛等丰富的课程内容,旨在进一步提升区管国有土地看护管养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优化国有土地看护管养水平。
当遭遇特大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如何事先准确辨别风险隐患点?应急物资是否准备充分?事中如何进行应急处置?本轮培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防汛救灾演练,涵盖灾害应急情况判断与评估、指挥与协调、抢险救援等多方面知识,并进行了模拟演练,备战汛期国土保护。培训刚结束,全市接连迎来了台风“苏拉”“海葵”,尤其9月7日夜晚至9月8日上午的特大暴雨,更是给光明区防汛系统带来了考验。刚刚进行过“充电赋能”的光明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作用,累计出动人员1600余人次,进行安全检查520余处,对312处易倒塌的临时建筑物(含国有土地范围)及可能造成危险的地带设置了隔离标志,发现次生灾害33处,治理完成30处,疏散转移846人,有效减少了安全风险隐患,全力保护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在实战中进一步加强了守护国土的本领。
开创区级国土监管新模式
助力光明跨越式发展
曾经,受城市化转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管理体制不顺等影响,光明区(原光明新区)国有土地被违法侵占情况严重。针对该情况,光明区先行先试、创新体制,于2013年在全市率先统筹成立专门的国有土地看护机构,按照集约节约、市场化管养、执法保障三大原则进行国有土地后续监管,结束了辖区国有土地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脱节的情况,开创了全市国有土地集约节约管理的先河。
国土监管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2018年光明区挂牌成立以来,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工作累计接管入库425宗地块,面积合计13.85平方公里;地块扣除出库475宗,面积合计约19.48平方公里。同时,共清拆接管范围各类违法乱搭建约7.6万平方米,协助其他执法部门清拆违法建筑19.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区国土监管部门在管国有土地面积约38.7平方公里,为光明科学城、地铁13号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光明燃机电厂等各类政府工程和招拍挂商住、产业用地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供应,为光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用地保障。
此外,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国有土地品质颜值“焕新颜”行动,对接管范围国有土地裸土地进行复绿、大清扫,多措并举守护国土空间。今年上半年共复绿面积约2.6万平方米;同时组织有关人员选取部分居民区及主干道拉标语横幅,向市民群众广泛宣传,助力光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守护美好和谐光明。
光明区国有土地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国有土地看护管养工作系列培训之应急演练。
推动国土监管精准化
全面防止违法侵占等行为
为实现国有土地长效监管,光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工作方案》通知。区国土监管部门积极落实有关部署要求。首先,通过转变理念,加强事前监管。常态化开展国土监管工作领域反腐败斗争,加强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以案明纪、以案促改,对接管国有土地树立国土公示监督牌,公开举报电话、广泛派发廉政服务监督卡、举办临时党组织联建党建等活动,畅通纪律问题举报渠道。同时以生态修复为引导,对符合围挡条件的地块进行围挡,长度约1.17万米,有效预防国有土地违法侵占等问题发生。
其次,通过压实责任,强化巡办分离。持续保持国土监管高压态势,依托“天空无人机、地面机动车辆巡查”结合的立体化监督管控模式,严防严管严办接管国有土地违法建筑、违法占地、违法乱倒余泥渣土等8类违法行为,确保看护巡查预防关口前移,督办与整治相结合,做到国有土地新增违法侵占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切实实现国有土地各类侵占“零增量”。
同时,通过创新管理手段,提升监管效果。实行网格化精准管理,将原11个国有土地监管区域细化为31个网格,设立责任部长、组长,全面筑牢国有土地违法侵占的防线。今年上半年,共清拆接管范围各类违法乱搭建约3600平方米,协助执法清拆违法建筑约560平方米,压停违法抢种合计6535平方米。
区国土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持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打造国土监管“铁军”;进一步推进国有土地精准化监督管控模式,严防严管严办8类违法新增行为,持续擦亮光明区国土监管这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