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二届二次党代会召开 深化“三地”建设 布局十大行动

发布时间:2024-01-19 10:42 来源: 南方日报

深圳新闻网2024年1月19日讯南方日报 柳艳)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光明区委书记蔡颖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回顾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谋划部署2024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光明赶超奔跑、追求卓越的一年。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1—11月,地区生产总值1404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919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2亿元,增长13.7%。

承前启后的2024年,是光明接续奋斗、开足马力的一年。光明区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动员全区上下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中激发新动能、夺取新胜利、塑造新优势。

聚一流创新载体 育品质科创沃土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进入从落地建设逐步向科学赋能迈进的新阶段。

2023年,光明的“科学味”更浓了。集聚院士团队超20支、高层次人才2500余人。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自由电子激光开工建设,超算二期主体封顶。深圳医学科学院去年设立并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运作。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顺利完工,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等9个“大院大所”项目加速落地。

着眼当下谋长远,报告指出要谋划建立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彰显科研经济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的光明科学城指标体系,聚焦科学浓度指数、科研高度指数、成果转化指数、融合发展指数,为加快推进“三地”建设提供目标指引。

2024年,光明区将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提出了实施创新能级提升行动、核心技术引领行动、转化体系培育行动、产业集群加速行动、创新人才激励行动等十大行动。

光明将打造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设施集群,推动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设施高水平开放共享,构建大湾区生命科学创新策源核心。加快成果产业化载体建设,发挥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转化引擎作用,以合成生物大装置为基础平台、以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以标准化专业园区为承接载体,聚焦生物农业、绿色低碳、医药健康等核心赛道,融合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人才等要素,培育一批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形成从技术发现到生产制造的全闭环生态。

同时,抢抓《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契机,联合河套深圳园区强化科研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空间协同、基础设施协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新型储能、智能信息等领域,协作开展技术攻关、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谋划打造双向创新展示中心,推动“一园一城”高效联动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天的光明,随着战略资源高度汇聚,社会各界广泛看好,一批一流的优质企业、创新人才不断涌入,光明成为近悦远来、独具魅力的创新创业热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六成,未来产业产值增长超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2000家,全区专精特新企业增至751家、“小巨人”企业56家,入选“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建成产业项目18个、开工25个,全年引进国药GE、西门子、海尔等优质项目超700个,项目落户数全市第二、先进制造业项目数全市第一。

光明日益成为大湾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主战场,产业发展也从点状发力逐步向集群化迈进,以链主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产业集群全面跃升,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五百亿,智能传感器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未来,如何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展现新作为?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年,光明区将在合成生物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这两个未来产业继续壮大的基础上,瞄准电化学储能、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细胞和基因等产业发展风口,找准细分赛道精准发力。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做大潜力产业集群,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分别实现2300亿、1300亿、600亿、150亿、35亿元的整体产值目标。

报告还提出,要明确招商引资主攻方向,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字号”“央字头”、著名跨国公司等龙头企业,紧盯行业前100强、细分领域前1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紧盯产业链前5强的链主企业,以及具有强带动力的平台型企业,形成清单,精准招商。

为给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保障,2024年,光明区将释放产业用地不低于55公顷。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半导体、新能源等加快打造新型产业社区,实现“片区建成之日即企业入驻、产业集聚之时”。

重大项目投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为让“压舱石”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光明区将开足马力,全力支持龙头制造业企业设备换新、机器替岗、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力争完成投资250亿元以上;聚焦四个“先锋城市”建设,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光伏发电、超级充电站等领域,适度超前谋划落地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力争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

增强城市“科学韵”打造人才“梦家园”

要成为创新人才集聚地,除了要有干事创业的舞台,这座城市还应该具备哪些魅力?

报告中有这样一番描述:让科学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塑造最具“科技范”的城市风貌。策划美食IP、特色露营、咖啡聚落、国货“潮品”、时尚“潮玩”等消费场景,构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消费业态。办好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活力多元的文化氛围。高标准打造科学家谷,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创新街区、人才驿站,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人才“梦家园”。

如今的光明,城区品质加速提升,城市格局全面拉开。2023年,凤凰广场、科技金融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光明中心区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布局,光明云谷科研经济先导区已显雏形,明湖智谷片区加快建设。贯通碧道、绿道、郊野径、远足径超350公里,山水连城新格局加快形成。

在前期以超常规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拉开城区发展格局基础上,光明城市建设正加速转向以中心思维提升“城市段位”、涵养城市魅力、增强科学韵味的新阶段。

2024年,光明将以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宜居之城,包括将光明中心区打造为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一流中央商务区,将光明云谷打造为生命科学领域科研经济示范区,将明湖智谷打造为宜居宜业的产城融合先行区,谋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区。其中,光明中心区将以科学公园为中心构筑与城市共融的生态体系,以科学灯塔、科学方舟为载体承载总部集聚功能,以深圳科技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为牵引,集聚科技服务、酒店会展、文化交流等业态,打造深圳北部都市新中心。

为了强化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松山湖科学城等重要创新节点的交通联系,加速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光明区将推动加快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推动“光明-松山湖”科学城通道建设,加快轨道13号线二期(北延)和6号线支线二期建设,争取18号线光明段、29号线北延段、6号线支线南延段纳入全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修编。

向光而行,光明区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深圳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注

光明区产业集群凸显“丛林效应”

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深圳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发布,明确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其中就包括高端医疗器械、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光明区紧跟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深挖辖区比较优势,围绕市“20+8”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发展合成生物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为深圳加快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产业集群“丛林效应”加速形成。目前全区拥有上市公司32家,规上企业、国高企业均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51家,形成了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医疗器械500亿级产业集群。

链主企业拉通上下

重点集群先行示范

2023年3月,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一份“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榜单引发各地关注。其中,来自深圳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等榜上有名。

作为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光明区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布局,拥有迈瑞、科曼、帝迈、锦瑞等医疗器械企业182家。未来,将重点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支持、体外诊断、植介入等领域,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700亿元。

科曼是光明区本土成长起来的医疗器械企业。从单一产品起家,科曼已成为全球生命支持领域品类最丰富的医疗设备生产商之一,客户覆盖超过80%的三甲医院。

在迈瑞、科曼等本土企业基础上,光明区引进落地国药通用、海尔大健康、华润医疗等世界500强企业,正在招引威海威高、新华医疗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科曼总裁易明生介绍,光明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企业集聚带来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集聚。光明正吸引全球客商的到来,在这里可以实现‘一站式’采购。”

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是光明区聚力打造的又一重点产业集群。作为感知信息和采集数据的重要手段,智能传感器已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中国智造”的关键核心。按照规划,光明区承担着打造深圳智能传感器“中试熟化与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先锋区、核心技术重要策源地”的发展重任。

为更好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先行示范,光明区按照“六个一”工作体系要求,即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重点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器以及合成生物“4+1”产业集群。

目前,光明区重点产业集群已形成龙头企业“头雁领飞”,众多细分“隐形冠军”深耕细作,链主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带动产业集群全面跃升的良好产业格局。

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规上企业335家,其中上市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116家。新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规上企业439家,其中上市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47家。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规上企业182家,专精特新企业59家,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企业数107家,占全市近三分之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总估值突破270亿元,企业数92家,近三年全国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四成在光明。

增强集群内生力

扩大合作朋友圈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现象。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意味着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竞合效应,让产业耦合更加紧密、衔接更加有机,不断增强产业生命力、创新力、竞争力。

大湾区首条MEMS中试线就是这样一个促进产业有机耦合的关键一环。该中试线将具备热电堆、MEMS压力、MEMS麦克风、MEMS惯性传感、微流控和微振镜等6大工艺平台,满足大部分传感器芯片工艺开发和中试流片需求,帮助相关中小企业实现从MEMS工艺研发、中试到小规模量产的无缝对接,降低初创公司的创业风险和资金压力,助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副总裁、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朱佳琪指出,中试线是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部分,但相比其他行业,智能传感产业中试线需要极高投入,单一企业很难自行组建,“光明区的中试线落成,可以作为一个重资产投入,吸引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到来。”

为企业赋能的“朋友圈”越来越壮大。光明区引入全球最大智能传感器产业数字平台德融宝,可为全球传感器企业在深圳组成“分布式”的科研创新提供数字化赋能,并为资源流动、技术协同和信息共享提供有力支撑。

再将目光聚焦到高端医疗器械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也明显呈现出以创新驱动增强集群内生动力,形成互相支撑的产业耦合特征。

在创新源头上,光明科学城有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有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还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两所研究型高校。在产业链下游,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光明)、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等3所研究型三甲医院。可以说,光明区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基础非常扎实,为企业集聚创造了很好的应用场景。

目前,光明区已经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领域推动重点企业建成省级创新平台12个、市级创新平台6个。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高端研发基础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可为新材料领域研发提供高通量样品制备、测试及表征,可大大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政策加码添“旺火”

空间保障筑基石

来自政策层面的加码,正在为光明区产业集群的爆发式增长添一把“旺火”。

光明区不断迭代更新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围绕“8+5”产业,已出台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器等7个集群政策,以及制造业、科技金融、商业3个行业政策。

以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为例,光明区将在首轮流片、晶圆产线建设、封测平台建设、并购重组、核心技术攻关、市场采购等6大方面予以扶持。如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予以最高5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建设先进封测服务平台或先进封装量产线、建设技术协同平台予以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兼并收购上下游企业予以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

坚持以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光明区落地100亿元光明科学城母基金、50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15亿元合成生物产业基金、10亿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基金,为企业储备了充足的金融“活水”。

充足的高品质产业空间,进一步增强光明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区域发展承载力、招商引资吸附力。

“十四五”期间,光明区将打造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保障房,布局建设四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可供给产业用地555公顷;打造6个“平方公里级”新型产业社区,总规划面积超15平方公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以智能传感上下游企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社区,明湖智谷规划产业空间197.45万平方米,将吸引智慧传感和精密仪器上、中、下游以及中小型企业进驻,助力光明区打造千亿智能传感产业集群。该片区还将与明湖公园、茅洲河等优质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成为光明区首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示范项目。项目一期(38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交付使用,已提前招引意向落户企业17家。

除了向新,产业空间还在向上突破。光明区“一园一策”高效推动“工业上楼”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的闭环链条。目前,光明区“工业上楼”项目开工率、固投完成率均居全市前列。

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领域,光明区也规划建设有玉塘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园区(6平方公里),认定天安云谷等8个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创建园(总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

锚定新目标,培育新土壤,增强新动力,光明区重点产业正在聚起来、强起来,发出“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光明最强音。


[编辑:林秋颖]
上一条: 第12代表团热议党代会报告:深化平安光明建设 真心实意为民办事
下一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