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28日讯 (光明新闻记者 彭丹 林彦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无缝衔接”成为日常,这是合成生物产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一层一企、左办公、右中试”,走进光明区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16家入驻的优质新材料产业企业正在光明的这片热土不断“上新”新材料产业科研成果……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进一步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在深中通道效应的加持下,光明区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布局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集聚科创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创新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因地制宜 向“新”而行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锻造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在光明有这样一栋楼,8层的楼宇里,5楼以上,创新中心引入合成所研究团队进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5楼以下,建有办公空间和实验技术平台,入驻的初创企业在缴纳较低的管理费后,就能实现“拎包入驻”。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作为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众多合成生物学科研团队和产业创新团队在此汇聚,采用“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让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实现“无缝衔接”。
发展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从两三个人的初创企业,到融资近3亿元、员工近200人的高新科技公司,森瑞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起步,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估值超10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创业新星”。
“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支撑产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楼下”孵化器企业聚集,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沿途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技术突破和要素创新,两者合二为一,“王炸”组合让许多像森瑞斯这样的初创企业,扎根光明,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近三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有40%落户深圳;光明区集聚合成生物企业107家,总估值约300亿元。
光明区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走进光明区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以下称“中试基地”),16层的现代化设施,采用“一层一企、左办公、右中试”的布局,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全方位服务。
为进一步加速新材料产业发展,光明区以中试基地为试点,集合优质新材料产业企业,打通研发中试生产关键环节,形成中试产业化,促进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旨在为更多地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在这里,新材料科技企业可以享受从研发到生产全方位服务,在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同时,中试基地还配备专业的团队和设备,为企业提供包括原材料准备、工艺验证、环评等全方位支持。
当前,光明区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从产业结构上看,光明区有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加快推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
激发活力 “人才飞地”光明科学城创新奔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光明区正以更大力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前不久,深圳理工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复函件显示,深圳理工大学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圳理工大学的设立,一方面要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建设光明科学城乃至粤港澳大湾区。
师资方面,学校在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师资、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科研院所优秀科学家及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的国内外著名教授。人才培养方面,深圳理工大学从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出发,初步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反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为光明科学城培养和储备基础研究人才。
事实上,深圳理工大学的设立是光明区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演绎。当前,光明科学城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按下“加速键”,百亿级科学城母基金初具规模,光明科学城强劲“吸引力”加快释放:20余支院士团队汇聚、超5400名科研人才奔赴而来、“世界500强”企业争相布局、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蔚然成势……
此外,光明科学城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2023年6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该《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支持光明科学城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条例》提出多项制度:一是支持设立在光明科学城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成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专门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鼓励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机构,引入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三是支持光明科学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按照规定利用与本人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职创办企业。
《条例》从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入手,支持光明科学城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先行先试,将为光明科学城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有“大院大所”致力提升创新能级,有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果高效转化,有科技金融为科研经济提供支撑,有各类人才奔赴而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
未来,光明区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完善现代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积极赋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以新提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