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创新动能澎湃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发布时间:2024-07-05 15:56 来源: 宝安日报

光明区鸟瞰图。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5日讯 2023年6月1日,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立足于光明科学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对科学城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国土规划和用地管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环境和金融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布局光明科学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释放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为光明科学城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聚势赋能。

如今,距离《条例》正式施行已满一年,在这一年中,《条例》是如何助力光明科学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对光明科学城推动科研、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支持方面,落地成效如何?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发展活力更足

2019年建设以来,光明科学城紧扣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建设,积极探索科研经济发展新模式,目前已进入全面铺开的建设期,科学集中度显示度逐步增强。

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意味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需要有更顶层的设计、更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更优质的服务保障等。《条例》明确表示,光明科学城开发运营企业承担光明科学城范围内创新载体和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成果转化服务等相关工作,并支持光明科学城开发运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

据此,组建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简称“科学城公司”),在国内率先打造设施“投建运转”一体化综合统筹平台。科学城公司将通过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推动建立科学探索与技术攻关紧密融合均衡发展的大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目前,科学城公司已通过多元资金渠道打造全国首个千亿级设施投融资案例,并全面参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等8个重大建设项目。

《条例》还明确在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包括支持建立科技金融功能区,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研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依照规定给予相应补贴,支持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等。

科技金融方面,发起设立“百亿级”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3支累计规模达75亿元的市级产业基金,设立光明致远、软银欣创医合等子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基金矩阵初现雏形。

招才引才方面,《条例》实施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人才高地计划”系列政策等文件,累计出台实施细则29项……一系列举措相继落地,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如今,光明科学城已集聚颜宁等院士团队27支、高层次人才2541名、科研院所人才6087名。

知识产权服务方面,运营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为科研团队和创新主体量身定制服务包180余个,累计完成专利快速预审主体备案433家,促成专利开放许可279件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5亿元。

有了人才激励、金融支持、产权保护等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光明科学城乘势而上,以更快速度、更大力度建设大设施、汇聚大院所、吸引大学者,快速形成光明科学城强大的磁吸效应。

加速聚集创新载体 

发展势头更盛

光明科学城肩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破题先行的重任,并被赋予建成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重要战略定位。

立足光明科学城发展战略定位,《条例》明确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等领域前沿方向,在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和建设通用型、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建设高端科研仪器研制、精密测量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交叉融合、紧密协作、相互支撑的创新链条。

当前,光明科学城紧紧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前沿方向,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推动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光明科学城先行布局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级重点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20个。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正式建成启用,鹏城云脑Ⅲ正在加快建设,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正式开工。此外,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深圳湾实验室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实现高水平运行。

5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学校今年将招收首批应届本科生。距离深理工不远处的中山大学·深圳于2023年6月完成建设,师生规模达到1.5万人。这两所研究型高校设立了材料、生物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一批与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领域关联的学院、学科,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未来将成为光明科学城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

与此同时,《条例》还鼓励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鼓励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光明科学城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创新平台,与光明科学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项目申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深度合作,促进光明科学城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发展等。

《条例》施行一年以来,光明科学城不断向外延伸“创新链”,扩大“朋友圈”,积极链接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圳园区、香港等区域创新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国际赛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行业决赛,来自法国、英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的54个国际项目汇聚光明科学城;揭牌运行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为香港科研院校、企业共享共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重要窗口”。

创新主体成果凸显

发展动能更强劲

立足深圳这片创新沃土,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光明科学城鲜明的特点是科学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自规划起,光明科学城就承载着推动产业成果转化的使命,并被明确赋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的战略定位。在光明科学城规划“一心两区”里面,其中“一区”指的就是产业转化区。

为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科技转化资源聚集力和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条例》一方面明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23年7月,全国唯一生物制造领域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打通工艺开发、中试放大等成果转化关键环节,赋能深圳市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此外,《条例》还助力打造了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中心、中试平台、特色园区,加速推动光明科学城内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如今,工程生物、脑科学技术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内已集聚了相关产业领域企业167家、总估值330亿元。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建成华南地区唯一具有工业水准的超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封装与测试中试平台落地建设,绿色氢能关键催化剂材料等一批中试基地加快建设,为各领域科研成果器件设计、中试验证提供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条例》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可在职创业,并支持在光明科学城探索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如探索实行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这意味着在“负面清单”之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这些法治保障,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基础前沿研究取得新突破,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成果,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靶向帕金森病关键神经环路的新型干预疗法,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首次在单细胞层次探索出克服肿瘤异质性的金属药物设计策略。

在创新“基因”的加持下,光明科学城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同样可圈可点。赛桥生物的Gentle Flex系列细胞处理系统成为国内首个获得FDA公开披露的关于细胞与基因治疗国产装备的备案产品,茵冠生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细胞药物成为全市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干细胞创新药物,欣旺达研制了全球首款超快充的“闪充电池3.0”,10分钟从20%充电至80%……

不仅于此,光明科学城内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产业化之路正越走越宽。以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为例,这是在光明科学城内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脑科学相关企业在光明加速集聚,目前已有60家、总估值超100亿元,并逐渐成为点燃千亿级产业成果转化的新引擎。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和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优秀人才、科技载体、科创企业将源源不断汇聚于光明科学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原始创新持续涌现,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蝶变。着眼未来,光明科学城将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奋斗目标阔步向前。

据光明科学城公众号


[编辑:谢燕丽]
上一条: 光明街道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
下一条: 大学毕业季找工作愁住哪儿?光明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宿等你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