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4日讯(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陈雨亭)12月3日,2024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活动在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全区各中小学围绕“从教室到社会:深度育人新实践”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光明道路。本次活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引起广泛关注,全网传播数超过142万。
活动中,东周小学、马田小学、李松蓢学校、中山大学附属深圳学校、凤凰城实验学校、长圳学校等学校分别展示了在校外实践性学习和阅读活动课程中的探索,这些生动的案例,生动呈现了光明区丰富的教育样态。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师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张文质从“反思学校”的视角,探讨如何拓展教育的新生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则围绕《从教室到社会:拓展学习场域的教育革新与时代使命》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此外,聚焦教学主战场,光明区实验学校同心小学、百花实验学校、李松蓢学校、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华夏中学、中科附高的教师带来一线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光明区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许凌云作了《指向思维发展:基于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的意义》主题分享。尚美小学、公明中英文学校展示了学校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新生态的实践经验。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陈雨亭围绕《高质量从何而来:区-校协同共建新教研的路径探索》,为区、校两级如何打破藩篱、协同提质提供了路径。在专家点评环节,张文质进行了《回到生命现场,重新理解教育的质量观》的总结和提升。
光明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光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迫切的民生需要。希望各中小学开发的随机、散点、碎片化的课程资源,能在区域层面的“教联体”推动下,星火燎原,逐步转化成系统、有序、高效,共建共享的国家课程区域化实施资源。各中小学要积极融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中,主动担责、真抓实干、敢为善为,保持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以多方式推进课程形态和教学形态的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区作积极贡献。
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从教室到社会:深度育人的新实践”中,光明区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经验:校外课程三阶段实施、阅读课程四全设计、资源确定五能原则、课程推进六关键举措和实践载体七主体共建。这充分体现了光明深度育人的实践特点和基础优势,力求为推进学生校外实践性学习提供“光明方案”,展现光明教育人先行先试的勇气与担当。
“这场活动十分‘解渴’,听到了很多干货,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参与活动的校长表示。本次活动通过网络传播不仅可以辐射百色田阳区、汕尾城区、汕头金平区等对口帮扶的中小学校,让全国同行听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光明好声音”。现场还为29所“科技·生态·幸福”系列基地颁发牌匾,为20所“科技·生态·幸福”教师发展基地项目研究学校颁发立项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