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6日讯(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林彦君/文 李立治 卢正辉/图)本届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星光熠熠,薛其坤、颜宁等院士大咖的亲临,更是引人瞩目。他们聚焦年度主题发表主旨进行精彩演讲,赢得现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薛其坤:量子“三明治”的故事会继续下去
量子信息技术是战略必争领域,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从传统计算机芯片到量子计算机芯片》主题演讲中指出,在当前的AI时代,满足AI运行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信息处理,对算力、存储密度、能耗提出新要求,解决之路就是量子计算机。他同时强调,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原理,其实体如果制造出来将需要庞大的制冷机,通用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占地面积约为四分之一个足球场,无法实现小型化。因此,不必担心笔记本电脑会被量子计算机取代。
“量子‘三明治’的故事会继续下去。”薛其坤表示,基础研究的发现会催生划时代的革命性工业技术,但从基础研究到最后的发明应用,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这在量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体现得更加突出。量子信息技术是战略必争领域,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础、应用基础、产业化/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的领域,要统一长期攻关与长期布局发展的关系。
颜宁:不仅要“筑巢引凤”,还要“为凤筑巢”
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所以一切都是围绕如何能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双管齐下、软硬兼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围绕“构建支撑服务强平台,赋能医教研产新生态”这一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她介绍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在一体化规划战略指引、学术品牌国际交流、深医专项年度评审、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共享平台机制创新、临床驱动源头创新等方面取得最新进展。
颜宁表示,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建设这一年多时间里,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科研保障,场地迅速从毛坯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再一次让她感受到了“深圳速度”。
“我们不仅仅是筑巢引凤,其实更是引凤筑巢。根据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制。”会上,颜宁认为,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所以一切都是围绕如何能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不仅仅提供硬件平台和硬件设施,还有专业化的服务,为人才的发展和发挥提供最佳的环境。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在打造全新SMART program(智能化项目)。同时,利用光明科学城的政策优势,构建医教研产新生态,推动形成可持续、高效率、规模化创新药物研发新模式,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樊建平:探索建设“第四类大学”,促进城校共融共赢
希望深圳高校率先开放校园,让大学体育场、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都对外开放,促进与城市的深度互动与共赢发展。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出现和高速发展的历史必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在演讲中结合深圳理工大学积极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打造突破围墙的开放式大学的创新实践,重点谈了建设“第四类大学”的探索。
“‘第四类大学’的核心在于从传统的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转向使命驱动、挑战导向的教育科研创新模式。”樊建平表示,在探索实践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路径上,深圳理工大学注重与市场力量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城校共融、开放办学等举措驱动多主体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新”在什么地方?樊建平认为可概括为办学模式新、培养模式新、体制机制新。他指出,开放创新也是“第四类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演讲中,樊建平向深圳各高校发出倡议,率先开放校园,让大学体育场、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都对外开放,促进与城市的深度互动与共赢发展。
田奇:AI大模型创新需要颠覆性人才
打造与现有“唯论文”评价体系的不同培养方式,鼓励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失败。
作为产业界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CAAI/CCF Fellow、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AI大模型在工业界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软件平台,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基础大模型的构建需要顶尖人才和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田奇认为,基础大模型是巨头的竞技场,“百模千态”将以行业模型的形态为主。
目前,AI大模型已经在千行百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以华为云开发的“盘古”大模型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为例,使用AI模型从数据中提取大气演变提速,计算速度较传统数值方法提升1万倍以上,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重要突破。
田奇认为,端边云协同,推动大模型入端,服务千家万户是大模型的未来方向。与此同时,大模型也面临着AI安全、隐私等挑战。他认为,加快新知识注入、合成数据、知识挖掘、学习机制创新等,是重要的创新方向。
“AI大模型创新需要颠覆性人才。”田奇建议,要吸引能做出颠覆性技术的顶尖人才,构建帮助人才成长的平台。打造与现有“唯论文”评价体系的不同培养方式,鼓励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失败。以“喂子弹培养神枪手”的方式,培养和识别一批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