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实验室。
科学公园。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8日讯(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光明生命科学园大科学装置楼的玻璃幕墙,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仪正以每秒百万次的速度解码生命奥秘。不远处的智能制造工厂里,机械臂精准舞动,将纳米级芯片嵌入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节点。在李松蓢的绿茵场上,2025亚足联U20亚洲杯揭幕战在光明区的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体育场激情开打,喝彩声在夜空中回荡……这座被湾区寄予厚望的创新之城,正以澎湃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光明区两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深入光明科学城探访发现,科学城的创新裂变已突破实验室边界,与产业集群的蓬勃脉动、民生福祉的温暖叙事交织成“三位一体”的发展图谱,一座“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未来之城轮廓渐显。
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创新动能日益澎湃
在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的实验室里,一台自动化设备正以每小时数百次的速度筛选最优菌株。“这里既是基础研究的‘摇篮’,也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功能岛是合成生物大设施的实验室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每个功能岛仅需一至两名科研人员即可完成高通量精密实验操作。这些功能岛集成了多种自动化设备,能够快速完成菌株筛选、基因编辑和数据分析等任务,将传统的手工实验转变为高效的自动化流程。
在合成生物领域,光明区接连斩获多个“全国首个”,包括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产业专项政策、全国首支合成生物天使基金星博生辉基金、全国首个“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以及在2024年7月落地的中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政策、资金、平台等要素加速汇聚,让光明在这个崭新赛道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光明区科创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引进“大院大所”、科研平台方面,自2020年以来,光明区累计建成运营项目14个,落地建设项目3个。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圳医学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投入运营,华南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项目完成签约。
深圳医学科学院李镒冲博士的团队正见证光明科学城创新要素集聚所爆发出来的力量。依托光明科学城的临床研究平台,其团队联合大湾区多家医院优化临床试验流程,大幅提升新药研发成功率。“过去,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现在,转化部门帮我们对接企业、处理专利,甚至设计融资方案。”李镒冲感慨道。据了解,为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光明区推动出台全国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支持创新主体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等10条改革措施。2024年,光明区承接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项目超200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引起广泛关注。
人才是创新链的“活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率领团队巧妙融合“创新、创投、创业、创意”要素,推动科研团队与初创公司合作。鼓励从临床需求提出科研问题,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其团队开展逆转化研究,从医院需求凝练科学问题,成功将相关技术应用于青少年情绪干预。“这里政策透明、产业链完备,科研人只需专注创新。”王立平说。据悉,光明区通过“人才高地计划”累计出台50余项政策,吸引近60名院士、近300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的“种子”在光明加速破土。2024年,光明科学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第7。在光明科学城论坛上,不少科学家赞叹:“这里的科研生态,让‘从0到1’与‘从1到100’无缝衔接。”
锚定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涌现“新势力”
创维光伏在光明区成立的首个大面积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实验室将于6月投入使用。“钙钛矿组件能适应多种场景,阴雨天气下发电量提升20%-30%。”企业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创维光伏电站近70万座,累计发电约300亿度。其与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成立的创新联合体正加速钙钛矿技术的产学研转化——双方聚焦高效钙钛矿单结电池和叠层电池研发,加速推动技术迭代与量产落地。与此同时,创维光伏新建的智慧产业园计划2026年年底投入使用,达产后年产能预计5GW,每天可下线光伏组件约25000块,推动创维光伏向高附加值光伏制造产业升级,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光明区的产业版图上,这样的“新势力”正多点开花。2024年,光明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智能传感器企业从16家增至超140家,产业规模突破130亿元;合成生物与脑科学两大未来产业估值超430亿元,占全国近40%市场份额。“我们不做‘大而全’,而是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表示。
AI互动机器人领域的“隐形冠军”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是光明区细分赛道突围的典型。在光明区智能传感产业基地,工程师们正调试一款26厘米高的AI互动机器人。这款融入DeepSeek模型的“宠物小精灵”,能通过体感控制与儿童对话、教学、人工智能交互。“迁至光明后,研发迭代速度提升30%,且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工匠社负责人表示,光明区完善的产业链让关节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半小时内就能找到供应商”,政府提供的零租孵化器和产业基金更让企业轻装上阵。
传统产业也在焕新。内衣品牌“U30”通过3D量体技术实现定制化生产,钟表企业引入纳米镀膜工艺提升耐磨度,模具产业的智能生产线将误差控制在0.001毫米以内。
数据印证了产业的活力:2024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2%,低空经济增速3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全年GDP达1721.3亿元,同比增长8.6%,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2月12日,亚足联U20亚洲杯揭幕赛在光明区的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体育场激情开战。这场揭幕战不仅是光明区首次承办的国际性足球大赛,更标志着这座科学城在体育领域的崭新起点。
民生工程的推进同样掷地有声。在光明区首所国际化学校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紧安装智能教室设备。2024年,全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座。光明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照进现实。
医疗资源的升级显著。中山七院入选全市研究型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成投用,全区三甲医院数达到3家,全民健康管理计划覆盖40万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
民生“小事”折射治理温度。2024年,光明区累计建成超充站达74座、光储充和车网互动一体示范站7座,新增普通充电桩8886个,切实缓解群众“充电焦虑”。过去一年,光明区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4%,保障房建设、就业服务等指标居全市前列。
更深的改变在文化层面。科学公园的“天空之镜”成网红打卡点,原创舞剧《敦煌归来》登上国家级舞台。“以前觉得科学城高大上,现在周末带孩子来骑行、看展,感觉创新离生活很近。”一位市民感慨。
在“一城三区”蓝图下,光明区以科学之名、产业之力、民生之情编织的发展经纬,为大湾区提交了一份“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实践样本,更在回答着一个根本命题:如何让创新的星辰照亮每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答案,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