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资料图)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资料图)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6日讯(光明新闻记者 林彦君)3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的一篇重磅论文,让生命科学界的目光聚焦深圳市光明区。来自光明科学城的科研“梦之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团队与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团队,首次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暗语”——他们精准捕捉到细菌穿透肿瘤免疫屏障的分子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细菌抗癌导弹”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这项研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恶性实体瘤治疗的全新路径,也让人们意识到:合成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技术革命。
从这则新闻出发,不难发现光明区在合成生物领域正不断发力,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也越发引人关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光明区的“造梦方程式”
截至2024年,光明区已汇聚123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近400亿元,覆盖医疗、材料、农业等九大领域。从“一张白纸”到创新策源地,其秘诀在于一套独特的“造梦方程式”:“政策敢闯+科研顶天+产业立地”。
2018年,光明区挂牌成立之初,便剑指“世界一流科学城”。彼时,合成生物学尚属小众领域,但光明区敏锐捕捉到其颠覆性潜力:“这里没有传统产业的历史包袱,反而能轻装上阵,成为原始创新的试验田。”光明区科创局负责人回忆道。
政策率先破局。2021年,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政策落地,四年投入4亿元真金白银,覆盖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全周期支持;同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这座全球首个“生命体智能工厂”,以“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闭环逻辑,将生命体的理性设计从科幻变为现实。该设施投资超7亿元,占地3万平方米,配备40个功能岛,可独立或协同运行,是全球最大的“生物铸造厂”(Biofoundry)。如今,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投用,面向全球产业界开放共享 。
更令人称道的是“楼上楼下”的协同模式。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是科研团队的显微镜与离心机,楼下是初创企业的样品与订单。“科学家和企业家共用一台电梯,创意和产品只隔一层楼板。”这种零距离的“创新生态圈”,让光明区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创业者的“应许之地”。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组织16批次共450家企业遴选,通过遴选企业163家,孵化出粒影生物、柏垠生物等标杆企业,吸引多家合成生物领域高技术企业入驻,相关企业估值已超百亿元。
企业样本:当科学家变身“造物主”
在光明区合成生物领域的创新图谱中,粒影生物与朴飞生物的故事尤为耀眼——它们不仅是技术突破的标杆,更展现了科学家如何以“造物主”的魄力,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化为产业变革的引擎。
粒影生物:
AI“炼金术”解锁胶原蛋白密码
走进粒影生物的实验室,仿佛闯入一座“蛋白质乐园”:培养罐中,重组胶原蛋白如丝绸般缓缓生长;显微镜下,三螺旋结构在高温中依然稳若磐石。创始人张影——这位与蛋白质“对话”资深结构生物学家,以一场“AI+生物”的跨界实验,将重组胶原蛋白的量产难题变为现实。
传统胶原蛋白生产困于“结构魔咒”:从动物源提取有病毒风险,重组技术又难以复现人体内的三螺旋结构。2022年,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AI驱动的“分子寻宝”:通过机器学习“投喂”数万条序列,再结合实验室的高通量筛选,最终从浩如烟海的组合中,揪出了一条能在90℃高温下“自我修复”的完美序列。
这项突破,让粒影生物成为全球首个量产三螺旋胶原蛋白的企业。其护肤品Tri-helix上市即爆火。2024年,粒影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估值飙升至5亿元。在张影的蓝图中,蛋白质不仅是分子,更是打开生命设计之门的“金钥匙”。
朴飞生物:
咖啡渣与海藻的“绿色革命”
在朴飞生物的展厅,展示着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生物科技材料,创始人宋悠洋笑着揭秘:“它的原料,来自咖啡渣、茶叶渣、海藻等物质。”
这位“微生物牧羊人”的故事始于柏林。2019年,她在实验室偶然发现,废弃水果的纤维素经特殊菌株发酵后,竟能形成类似皮革的网状结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微生物在‘编织’未来。” 回国后,宋悠洋扎根光明科学城,将设想化为现实: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她让咖啡渣、茶叶渣等废弃物“重生”为100%可降解的生物皮革PEELSPHERE®,性能媲美真皮,生产过程却零碳排放。
2024年,朴飞生物迎来高光时刻:其Algaeskin海藻系列皮革通过欧盟严苛测试,与多家奢侈品牌签下千万订单。“传统皮革业消耗大量水资源、产生有毒废料,而我们的材料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土壤。”
2025年将成为关键节点:朴飞生物将在光明科学城落地全球首个植纤面料透明产线,该产线100%可溯源,产能与生产效率呈现几何式提升,可满足大规模化的市场需求。
生态密码:热带雨林式创新
粒影生物与朴飞生物的爆发式成长,离不开光明区精心培育的“热带雨林生态”——这里既有“参天大树”般的科研设施,也有“藤蔓交织”的产业链协作,更有“阳光雨露”般的政策与资本支持。
在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企业可定制独栋研发楼,共享工业蒸汽、污水处理等“科研基础设施包”;华南医谷更像“创新加速器”,为企业提供从中试到量产的跳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于2024年7月落户光明科学城,其六大中试转化平台(生产工艺高通量开发、跨尺度生物多模态验证等)补齐了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块拼图,推动合成生物技术从“1到10”的跨越。
资本层面,针对合成生物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光明区送出“基金”大礼包。例如,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规模15亿元)瞄准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已投资赛陆医疗、微元合成等标杆企业;星博生辉天使基金(规模2亿元)专注早期孵化,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
政策层面,光明区勇立潮头,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例如,重磅发布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专项扶持政策《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认定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科技创新产业园,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合成生物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充分彰显光明科学城建设措施之实、发展势头之猛。
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与光明科学城深度融合,设立以合成生物学为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学院。学院依托合成生物所、大设施等平台,设计“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三轨培养方案,学生可参与企业实践、科研项目等,真正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为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光明区连续承办三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SynBio Challenges),吸引全球超百支队伍参赛。赛事不仅成为学生展示创意的舞台,更推动了一批项目走向产业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跨界联姻”模式:粒影生物与化工巨头万华化学开展跨界合作;朴飞生物则联合中科院团队,将农业废弃物“吃干榨净”。这种“技术+制造”的深度耦合,不仅破解了量产瓶颈,更让合成生物技术加速渗透传统产业,形成“创新-应用-反哺”的良性循环。
凭借“科研顶天+产业立地”的发展模式,这座年轻的科学城正在以独特的创新生态书写合成生物学从科学探索迈向产业变革的范式跃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