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11日讯(记者 罗鹏华 通讯员 黄敏 黄杨慧)城市,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叙事空间;文学,则赋予城市生气与灵魂。3月9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蔡东做客“光明大讲堂”第311期,以《此地为“故乡”——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解读城市文学书写》为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她为现场听众打开了一扇重新凝视城市的棱窗,深入剖析城市文学的困境,解析经典城市文学作品的书写方法,呈现了理解城市文学的新视角。
“随着在城市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书写城市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蔡东说道。她引用道格・桑德斯在《落脚城市》序言中 “到本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的观点,指出城市书写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回顾从老家迁移至深圳的经历,蔡东很早就洞察到书写城市是同代写作者的使命。她强调,饱含对深圳的熟悉与热爱去书写,便是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建构这座城市。这些书写能让后来人认识与了解深圳,捕捉到彼时的深圳模样。
“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故事或者传说,就是单薄的,有些地方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情感,是因为文学与诗歌将其创造成一个新地方,而不仅仅是一个实体存在。”蔡东以玉门关、黄鹤楼为例阐释道,文学让建筑与人建立情感纽带。她认为,著名城市诞生于两个维度,一次是实体意义上的,一次是文化意义上的,神话、传说、绘画、电影、文学、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表达形式在不同层面上合力建成一座城市,让城市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随后,蔡东总结理想城市文学作品的三大特征:其一是要有新意,这种“新”是过去的思维框架所没有的东西,比如当代年轻人追求的无负担陌生人社交,与前人截然不同。捕捉此类新元素,便是对当下时间与空间独特感受的文学表达。其二是关心人在新环境的新问题、新困境,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的容器。其三是书写要有美学,构建个人城市书写美学,例如《巴黎圣母院》与《长恨歌》,作者通过创造城市的艺术自觉和叙述能力,完成了城市的精神赋形与情感共振,展现了城市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接着,蔡东以经典城市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将“这座城市永远好像是初次看见一样”作为文眼,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这句话是书中主人公尼克和盖茨比途经皇后区大桥时的感受,深刻体现城市恒常的陌生感、变化性。书中永恒的人生命题至今仍能引发共鸣,彰显经典跨越时间的力量。
最后,蔡东解析了《深圳在北纬22°27′~22°52′》《巨型收音机》《倾城之恋》等经典城市文学作品中的精妙描写手法,向听众分享了多样的城市书写方式。
互动提问环节,听众积极发言,提出了如何描写城市植物、城市文学作品中虚实部分比例如何分配等问题。蔡东凭借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听众进行了深入探讨。
蔡东的讲座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与生动的讲述方式,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城市与文学的深度对话。她通过经典作品解读与生活实例的结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温情的叙述,让城市文学这一主题变得贴近大众。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他们对城市文学的认知,也激发了他们重新审视城市与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