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0-01-02 11:34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项目(鸟瞰图)。
深圳新闻网2020年1月2日讯 去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围绕民生幸福标杆的更高定位,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2019年是光明成立行政区的第一个完整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把住房问题放在事关城市长远发展、事关城市未来竞争力、事关民心向背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当前光明正在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未来将打造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节点,需要不断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做大做深实体经济“蓄水池”,光明区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解决好科学城高端人才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人才的住房问题,如何做好人才安居工作,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全区住房工作的重点。
开展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光明区2019年的重点改革项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解决当前房源供应与住房需求不匹配等矛盾,结合深圳市住房保障工作规划、计划,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主动作为,积极分析预判住房供需现状,从安居工程筹集建设、住房分配、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全力推进住房保障领域的改革创新。
改革已取得实效,2019年光明区开工筹集任务为6669套,实际完成开工筹集10247套,供应1922套,超额150%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同比增长1.42倍。同时房源统计单位均为“套”,两房及以上面积户型占比超过80%,既保障了住房供给的“量”,又提升了住房供给的“质”,切实满足了广大市民对于住房面积和居住品质的需求和期盼。
亮点一
率先探索违建控停处置新路径 推动全市首次实现六类十五种住房筹集渠道全覆盖
光明区深入落实深圳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探索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路径。针对当前全区公租房有富余,人才房、产业配套宿舍近期有较大缺口的整体住房供应现状,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立足存量、把握增量、拓宽渠道”的总体思路,在房源“增量”上下功夫,着力破解住房筹集建设难题。
创新房源筹集渠道,“统建楼”变身保障房。光明区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住房建设筹集方式,用足用好政府、市场各类主体。具体渠道包含招拍挂、城市更新、人才住房专营机构项目、工改保、违建控停处置等等。其中,为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光明区以合水口、薯田埔控停违建作为试点,探索违建控停处置新路径,在对处置后的住房类型、接收单位、现状封顶或续建、建设模式、规划调整、现状平面设计6个方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市首个控停违法统建楼处置试点工作方案,为全市处理此类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项目改造完成后将提供住房3250多套,在充实光明区人才住房和保障房房源的同时,深圳市也将首次实现六类十五种建设渠道全覆盖。
立足城市长远发展,保障房用地供应再创新高。2019年以来,光明区立足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长远目标,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十三五”以来,光明区已完成供应35.75万平方米。其中,2019年完成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7宗共计22.61万平方米,占全市2019年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总量的约50%。四宗用地共计约23万平方米纳入大规模建房行动计划,其中两宗地为可售型人才房。
攻坚克难凸显成效,圆满解决十年遗留问题。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是光明区“老大难”问题,于2011年开工建设,因土地整备延期等原因,历时10年仍未竣工,期间工程款纠纷、讨薪信访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中大、赣深高铁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为彻底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区住建局主动作为、综合施策,采取了提请暂扣资质证书、清出代建库等多种铁腕手段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目前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已经完成竣工验收,合计提供房源6683套,圆满解决了困扰光明区建设发展近十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