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教育 > 

教育

让文明风尚成校园最美风景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0-07-14 10:56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现场。

深圳新闻网2020年7月14日讯 近年来,光明区李松蓢学校以“博我以文,雅我以礼”办学理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以现代德育体系、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教师队伍为支撑开展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引导全体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019年9月,该校获评光明区“最美文明校园”,同年12月,学校“雅礼”德育特色项目成功获评深圳市德育特色优秀项目。

坚持文化引领 

成就博雅少年儒雅教师

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中,李松蓢学校构筑以儒家文化中的“博”“雅”“礼”为核心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筑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学校人文景观,力求在国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实施“博雅”教育,使“博雅”成为学校精神内核,成就博雅少年、儒雅教师。

为此,李松蓢学校围绕“雅言、雅行、雅思、雅量、雅趣、雅致”六个方面构建校园文化,先后建设了书香味十足的文化走廊、孔子雕塑以及端庄大气的儒家文化主题浮雕墙……这些都在时刻提醒学生在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举止优雅、品位高雅、气质典雅、语言文雅之人。

同时,倾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图书馆——“博雅书院”,在走廊设“走廊书吧”。各班教室前、后门,悬挂《弟子规》《论语》等宣传画;教室内墙,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博、雅”的宣传画。每个年级配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国学书籍,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国学课程,开展共读活动。

“我们还创编了以‘博’为核心的《博闻》《博智》等多学科校本教材,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六大文化节,如‘博雅’中华传统文化节,‘博思’科技节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该校老师介绍,并开发了以“雅”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雅正》《文明学生礼仪规范》等,不断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和推进策略。

坚持雅礼育人 

让文明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走进李松蓢学校校园,传统美德、良好家风、文明礼仪、生态文明等主题内容的海报、雕塑或宣传栏等处处可见;校门口电子屏上滚动播放文明校园风采和标语,与“博雅”校园特色文化相得益彰。这种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熏陶。学校还创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文明礼仪操”“礼仪操”等多套校园舞,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李松蓢学校要求学生“入校有礼,入楼即静,入班即学”,与老师、客人打招呼行鞠躬礼;充分利用升旗、出操、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博雅少年行为指引》等,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自主开发1-9年级64字行为指引,如《礼行令》《信行令》等;德育处自行开发编印《博雅——学生成长手册》,将各年段的育人目标和《“博雅”少年评比细则》《高雅班级评比量化细则》等制度落实在每天的细节管理中,建立“生命成长”评价体系,让学校的“雅礼”文化教育有章可循;评选“仁爱之星”“礼和之星”等9种年级基础奖章和“博雅少年”金、银、铜质奖章,并在每月初升旗仪式上给予表彰。

如果说学生是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主力军,那么师德则是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李松蓢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点赞‘最美身边人’传递光明正能量”系列活动,通过“师德标兵”等评选工作,深入挖掘举荐教师中的好人好事,通过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探索“激、启、合、雅”的高效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堂。

学子正在吟诵国学。

坚持精细管理 

文明之花在校园处处绽放

该校努力打造出更高标准的“平安高地”,致力于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周边氛围,整合多方力量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确保无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成立“家校警”护卫队,每天按时开展值日工作,劝导家长、学生“骑电动,戴头盔”,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成效体现在细节上:李松蓢学校校园干净整洁,草地设立“芳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文明提示语,卫生间将涉及“文明如厕”“节约用水”等内容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博雅少年行为指引”作为松园学子在校学习的行为指引,处处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能够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用餐文明礼让、垃圾减量分类……文明之花在校园里处处绽放。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李松蓢学校文明学校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德育工作示范校”“深圳安全文明校园”“深圳市青年文明号”“深圳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文明校园”推动了李松蓢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赢得了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刘英武 邵莉/文 记者 管强 通讯员 徐静雯/图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