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滚动图片 > 

滚动图片

客家技艺侨乡菜 有趣有味光明年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1-02-10 12:02

深圳新闻网2021年2月10日讯“年廿六、爆米禄”“年廿七、置新衣”“年廿八、洗邋遢”“年三十、贴春联”……新春将至,在光明过年的您准备如何玩转光明年呢?记者深入了解光明本地民俗,助你有“趣”有“味”欢度光明年。

走进公明街道

初一捧糖拜年驱“祟”

春节将至,公明大街上年味儿也越来越浓,辖区居民都忙着扫房、写对联、置办年货。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除了节日的欢闹、家人团聚的喜悦之外,当然也少不了特色年俗活动,公明过年习俗又有哪些呢?

仙姑庙祈福。公明街道上村社区有座仙姑庙。相传明末清初时,大沘河(即现今茅洲河)一带缺医少药,乡亲有疾病而无处求医。陈端和四处寻找治病良方,搜集、整理了许多药方,均具有一定医学参考价值。为纪念陈仙姑,当地的陈姓人家,将陈仙姑的塑像供于陈仙姑庙。每逢传统节日,本地居民都会到庙里祭拜神灵。但今年受疫情影响,陈仙姑庙过年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舞醒狮讨吉祥。逢年过节,公明舞狮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上街巡演,锣鼓声响遍街头巷尾,十余米的金龙在队员们的手中上下翻飞,翻起千层浪花,卷起祥云万朵……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赚足了居民群众的掌声与喝彩,营造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吃公鸡庆团圆。除夕夜,吃团圆饭,是每家每户的传统习惯,全家人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送祝福。公明人年三十会将杀好煮熟的公鸡摆在年夜饭的饭桌上,寓意来年斗志昂扬、飞黄腾达。

年初一捧糖拜年。传统年俗中,年初一要拜年,公明孩童会手捧糖果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则要“俾利市”,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平平安安。

油角宴客意头好。拜年是春节的重要活动,拜年礼品尚吉祥而不尚贵重。炸油角作为公明本地居民传统的贺年食品,也是为了在开年讨个“好意头”。“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居民自制的油角像一个鼓鼓的“荷包”,寓意钱包鼓起来。

走进新湖街道

包粽子吃扣肉 侨民年俗独具特色

过年吃什么?不同地区的人过年吃什么,其中蕴涵着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在新湖街道,侨民有着包粽子、吃扣肉等独具特色的过年风俗,寓意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上世纪70年代末,光明农场接收安置4500多名越南归侨,当年侨民们来到光明农场定居。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侨民在光明安居乐业。当中不少侨民便居住在圳美、新羌社区。

粽子往往和端午节关联,而在新羌社区,不少侨民过年也会包粽子。据辖区侨民介绍,过年吃粽子是为了祝贺新年长长久久,所以把粽子做成长条状,至于“久”则体现在包裹粽子的绳子上,一般会有九根绳子,这样的长粽就具备了长长久久的寓意。

据介绍,每逢过节,一家人忙着洗粽叶、淘糯米、切鲜肉、调味调色,分工有序,不仅开心,更寓意着一家人团圆相聚。大家还会把对未来美好的祝福一同包在粽子里,把祝福送给亲朋好友。

扣肉也是侨民宴席必备的菜品之一,与客家的梅菜扣肉不同,归侨的扣肉配料是冬菜,剁碎后的冬菜与蒸煮后的五花肉融合,味道一流。因为扣菜出现的场合主要是宴席,所以衍生出一个双关语,如果有侨民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吃扣肉,并不是想吃扣肉,而是问你什么时候办喜事。

塘家社区麒麟舞贺岁表演。

走进塘家社区

“新年打油诗”唱美好愿望

2月7日,记者来到塘家社区走访,只见一些居民在家里忙着炸油角,准备着年货。春节将近,年味渐浓,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记者深入社区采访当地居民,看看塘家社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特色?

年前准备。塘家社区年俗富含岭南特色民俗文化。“年廿六、爆米禄”,居民们准备年糕、油角等过年食品。“年廿七、置新衣”“年廿八、洗邋遢”,年三十下午,贴春联,挂灯笼,摆年桔年花,“年三十晚,团圆饭”,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祭拜习俗。年三十下午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接灶君入宅,祭拜神灵、祖先。年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迎接新年的到来。

饮食习俗。年三十晚团圆饭都讲究好兆头,有如“鸿运当头”“招财进宝”等菜肴。年初一则吃斋,寓意“消灾”。“年初七、庆人日”,吃粥,意为“丰衣足食”。

文化习俗。年初三,在塘家公园举行广场狮舞、麒麟舞表演,恭贺新春。“睇大戏”必不可少,粤剧、“吊线戏”等节目是新春的重头戏。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过年的传统习俗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年味经久不散。”社区居民张大爷微笑着跟记者说。

走进长圳社区

麒麟“开路”送吉祥

舞狮和舞龙是中华传统文化,相信不少人都见过。但在玉塘街道长圳社区,舞麒麟却是本地人过春节时一道老少皆宜的“年味”。新冠疫情未发生时,从大年初二开始,长圳社区的麒麟队就忙起来了,在街头巷尾、公园舞动麒麟“开路”,给男女老少们送去吉祥如意。

每年从大年初二开始,长圳社区麒麟队走进街巷,舞起麒麟“开路”送去吉祥,居民们围得水泄不通,争相“接福”。麒麟队还会在公园等地打起桩子表演,与长圳社区同根同源的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社区的麒麟队也会来交流,给大家送上新春祝福。这样一场盛会有时候会持续三四天,男女老少们呼朋唤友前往观看,欢声笑语不断。

近年来,在长圳社区党委和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支持下,长圳社区麒麟队加大了训练力度,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支队伍,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其中,最年轻的队员已经接近“零零后”,大家一起努力把麒麟舞发扬光大。受疫情影响,舞麒麟这项长圳社区的传统年俗已经暂停举办。居民们期望,疫情早日结束,麒麟“开道”吉祥如意。

走进马田街道

舞醒交流增进族亲情谊

马田街道本地居民过年都有哪些习俗?疫情期间会有哪些变化?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社区居民,听他们怎么说。

“炸角仔、给长辈拜年、压岁钱、舞狮……”合水口社区党委书记麦淦明表示,小时候对过年特别期待,气氛很浓。回味起多年前吃过的炸角仔,香甜的馅,酥脆的皮,印象特别深刻。年初四开始,会陆续有博罗、福永等地的麦氏族亲过来拜年,双方分别派出醒狮队(或麒麟队)进行表演交流,热闹非凡。临走时,还要尽地主之谊,给对方包一个大红包,送上最美好的祝福。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目前仍处于疫情期间,去年和今年就只能一切从简了,网络红包、线上问候祝福成为了主要形式。

马山头社区本地居民麦齐胜说,很多传统的过年习俗都还在传承,比如年前炸煎堆、拜神、贴对联、给小孩压岁钱等等。其中,压岁钱只给未结婚的人,一旦结婚就要给别人红包,自己不能再讨红包了。“只要没结婚,即便40岁了就都还是‘小孩’,还可以‘逗利市’。”麦齐胜笑着说。

“年初一醒来,会跟父母说一些祝福语,父母就会给压岁钱。”麦镇豪是薯田埔社区本地居民。他表示,现在为了环保安全,不能燃烟花放鞭炮了。不过新的过年方式也在兴起,比如微信红包、相约看电影、家庭旅游等,更加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光明新闻记者 黄国焕 俞冰传 郑宽 李军涛 龙冠斌 通讯员  黄玮 彭翠玲 莫文燕 陈力源 余勇 苏琳 

[编辑:谢燕丽]
上一条: 一图读懂光明年
下一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