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民生 > 

民生

中山七院首例2岁小儿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来源:深圳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5-19 17:44

深圳新闻网5月19日讯(记者 李婧 通讯员 郑天心)去年6月,1岁半的小林(化名)连续低烧了2天2夜,肤色苍白,原本白白胖胖的小脚丫遍布瘀斑,急坏了小林的妈妈。妈妈带着小林前往当地的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治疗效果欠佳,当地医生怀疑小林得了血液类疾病,让小林妈妈即刻向上级医院转诊。几经打听,他们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

小林在中山七院就诊入院后完善了相关检查。医生发现小林的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他得了“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小林的年龄尚小,小林妈妈一开始并没有考虑直接移植的治疗方案,而是采纳医生建议,进行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治疗。去年7月6日,小林开始接受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欠佳,小林的血象仍未恢复,依赖红细胞、血小板的输注,每隔7-10天都要往返一次老家和中山七院。随着小林输血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病情逐渐加重,他的白细胞一度降至0.5×10^9/L(成年人总数一般在(4.0-10.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0.05×10^9/L(正常值是(1.8-6.3)×10^9/L),而后小林还患上了凶险的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此时,医生认为再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就会威胁小林的生命。

小林在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时已经进行了骨髓配型,幸运的是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小林的HLA全相合供者。由于移植仓必须保持无菌环境,无法由家人陪同进仓,小林妈妈对移植感到万分焦虑。中山七院儿科团队的专家耐心安抚、细心劝慰,最终,在今年3月20日,刚满2岁的小林正式进入中山七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移植仓,进行了移植的预处理。9天后,小林开始正式输注了从供者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

中山七院的移植仓也迎来了最小的“住客”。医院儿科为这位小患者准备了2名护师+1名保育员的“高端”配置,三人轮流值班,为小患者在仓内的治疗与生活保驾护航。一般来说,为普通成年人在仓内换药时只需要一个护师花费10分钟,但是小林由于伤口的疼痛和不安,至少需要3个护师,花费整整1个小时才能完成换药。随着与护理人员的逐渐熟悉、病情的逐渐好转,小林也慢慢习惯了移植仓内的生活。

与母亲分离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4月12日,小林顺利出仓,小林妈妈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出仓后,小林妈妈说,非常感谢中山七院儿童血液专科团队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及中华骨髓库爱心志愿者的帮助,让小林可以继续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健康长大的权利。

“小林的这一病例对中山七院小儿血液移植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对儿科护理团队的培养和今后医院二期为儿童专设的‘儿童血液移植仓’具有启发性意义。”中山七院儿童血液科专家说道。

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儿童血液专科成立于2018年5月,为国家儿童白血病规范化治疗管理首批市级定点医院。科主任陈纯教授、科副主任薛红漫主任医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血液专科工作20余年,为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病专科的主要技术骨干,该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国小儿脐血移植协作组组长单位和中国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组长单位,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病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陈纯教授从事儿童血液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8年,曾担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副主任、儿科血液专科副主任多年,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陈纯教授在1998年1月取得了国内首例脐血移植治疗地贫的成功(是目前国内脐血移植成功后无病存活最长者),1999年国内首例成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地贫。薛红漫主任医师从事儿童血液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7年,主攻儿童组织细胞病和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脐血细胞辅助治疗临床学组副组长等。杨默教授是巨核细胞/血小板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主要研究者,他系统地研究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造血,特别是巨核系造血的调控作用,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Blood, Leukemia, Cancer Research, Haematologica, Br J Haematol, Stem Cells, Journal ofThromb Haemostas, 和 Thromb Haemostas 等杂志,现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血管分会主任委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光明区在行动


[编辑:林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