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3-05-19 11:16
新华社发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5月19日讯 (光明新闻记者 练洁雯 通讯员 易超)5月15日至21日是第9届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提到“合理膳食”,近年来并不陌生,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第一条准则;但“食养”这个话题,却是第一次强调,应该如何理解?光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为大家解答。
什么是食养?
在现代营养学科中,似乎并未给出“食养”明确的概念。在《中医药学名词》中,“食养”定义为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养生的方法。结合国民营养计划综合考虑,可以理解为通过饮食来影响身体各方面的功能,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等目的,也就是通过吃来保养身体。当核心主要建立在现代营养科学基础研究上时,比如研究食物营养学、膳食营养学等内容,可归为现代食养的范畴;如果以传统中医药学、农业、植物学等为基础,比如研究有史可循、有典可查的药食两用等内容,则可归为传统食养的范畴。
传统食养如何影响国人饮食观念?
专家介绍,除了饮食,广义上的传统食养还应包含食养思想、文化、风俗、艺术及行为方式等。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关于传统饮食养生的基本观点其中便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便是国人最基本的膳食模式,和今天所强调的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有着相通之处。此外,在《素问》篇中,还提出“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既体现了中医谨慎的用药原则,也反映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在传统食养体系中,并不停留在日常膳食攫取营养、促进健康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药食两用”的研究,从中医角度探索食物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辅助作用。孙思邈曾提出“食为药先”的理念,并使用了“食疗”一词。在众多经典医学著作中,食疗方剂的记录不胜枚举,单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谷、菜、果、鳞、介、禽、兽等食物就有500种之多。到了清代,国人对食物的研究在民间得到进一步扩展,各类养生食谱出现,饮食养生理念在国人群体中普遍流传。
传统食养植根于中华民族,影响着每一位国人的饮食行为,凝结了国人对食物的思考与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传统食养的内容丰富,大家也应看到它在某些领域尚缺乏科学证据或认知有误,比如“饮食相克”“饮食禁忌”等,因此从食养发展看,传统食养为现代食养提供启示和研究方向,现代食养为传统食养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证据,两者本应相互补充、共为促进。
当下如何发挥传统食养积极作用?
专家表示,任何学科都不会一成不变,必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传统食养理应如此。国民营养计划中已明确,大家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食养在现代营养学中的作用,引导国民养成符合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这既是对传统食养的肯定,也是对传统食养提出新的发展方向。今年初国家卫健委组织编制4部食养指南,分别针对成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4类情况,旨在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相结合的优势,将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中,让传统食养以科学、适用的姿态引领国人餐桌的健康风尚。
此外,传统食养并不局限于对食物的认知,还渗透着饮食文化和习俗,其本质离不开对饮食生活方式的健康管理。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发展的当下,慢性病的高发与饮食不规律、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亟待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专家认为,运用传统食养的思想内核,研究丰富当下的餐桌文化和膳食搭配,提供更多健康选择;将传统食养融入现代食育实践中去,提升国人的健康认知;应用传统食养的药食两用,创新开发食养产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未来传统食养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