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者趣解“对联”学问

发布时间:2024-02-07 10:42 来源: 宝安日报

文化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维樑做客“光明大讲堂”。

深圳新闻网2024年2月7日(光明新闻记者 熊丹丹 通讯员 周艺 黄杨慧文/图)“大家都知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第八件事是什么呢?”在一众观众的猜测中,黄维樑教授笑着公布了谜底:对联。

这是出现在本周末光明区图书馆一楼多功能报告厅“光明大讲堂”讲座中的有趣一幕,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担任外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的学者黄维樑以“对联:‘mini’文章大学问”为题,给光明大讲堂线上线下的观众进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对联学术科普,为日渐临近的龙年春节带来浓浓的文化春意。

“我国最早的对联出自什么时候呢?”随着抛出的问题,黄维樑娓娓道来,最早的对联一般认为是五代时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黄维樑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对联”,如清代孙髯翁撰写、如今悬挂在昆明滇池大观楼的古今第一长联,还有唐代文学中一些著名的对仗,有来自王勃《滕王阁序》的,有来自杜甫《秋兴八首》的,堪称一场酣畅淋漓的“名联盛宴”。

讲到为什么对联是“唯我国独尊”的文体,黄维樑首先以汉语和西方字母文字做比较,从语言的源头阐明了两者的区别:西方各个语种的特点与汉语不同,没有汉语极具工整之美的对仗。方块字一字一音一义,同一个方块字(汉字)可属于不同的“词类”,如“生”“绿”等;动词没有现在、过去、未来的变化,而英语则有。此外,对联有平仄、词性、字数等对称的严格要求,这也是西方字母文字很难做到的。黄维樑又以莎士比亚、丘吉尔等文化政治人物的“对对子”为例,通过中西语言的比较,让大家认识到中国对联的鲜明特点、对称美学。

讲座进行到后面,黄维樑教授现场揭示了为“光明大讲堂”“光明区图书馆”以至整个“光明区”原创撰写的对联:“光华古典一心旦旦齐承继,明德新风众力孜孜共发扬”。随后他引经据典,一一说明了这副“藏头对联”的字词出处和含义。

在现场互动中,观众对黄维樑的问题对答如流。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观众提出的问题深刻到位,教授表扬了光明大讲堂观众的高质文化素养。积极提问的观众获得了黄维樑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文学家之径》,并合影留念。


[编辑:谢燕丽]
上一条: 光明区妇联慰问困境妇女家庭
下一条: 惜物博物馆举办经典电影杂志(封面)主题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