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后,光明大道面貌一新。
深圳新闻网讯 “真是太便捷了!”2017年4月17日,家住福田,工作地点在光明新区的黄女士坐上了G6072次列车,7点53分从福田高铁站开出,19分钟之后,列车准时停靠在光明城站。当天,深圳光明城站至福田站高铁实现了捷运化。
高铁捷运化让光明迈入了“20分钟生活圈”。这是只是光明新区十年嬗变的一个剪影,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地,总投资538亿元的华星光电G11项目开工,首批388个城市品质提升强基惠民项目如火如荼建设,麒麟山片区和麦仕达等违建“毒瘤”被拔除,一条条城市干道建起来······光明新区恢弘的建设蓝图正在展开。
新区如何乘势而上实现“凤凰嬗变”?站在十年的发展节点上,光明新区又拿什么为下一轮发展打下基础?光明新区给出的答案是振奋精神、乘势而上,积极改变过去“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的局面,提前谋划,将重点工作与全面工作紧密结合,在突出抓好安全稳定、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充分调动新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社区的积极性,上下同心、由点到面、全面开花,以实际工作成效打了一场“翻身仗”。
拆违建 除隐患
守住安全“红线”,开拓空间保障发展
地处深圳西部原关外区域的光明新区,实有人口93.9万,其中流动人口多达87.9万人,中小企业占了90%以上,而且城中村和旧工业园区等老旧建筑较多,可谓安全管理难点多、责任大。
以玉塘办事处为例,长流陂、麒麟山片区、麦仕达等土地整备及清拆对象,都是盘踞有20年、超大型且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城市“毒瘤”,历史脉络和利益纠葛复杂,攻坚难度很大。
“麒麟山片区、麦仕达这两个地方,平时住户近千人,一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办事处和田寮社区的干部就要全部投入到检查安全、劝离商户、防范破旧违法建筑倒塌等工作中……每年要耗费不少心力、资源和行政成本。”玉塘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陈红星直言,如果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居民群众有怨气、政府没权威、干部干事创业没信心。
严峻的安全形势让光明新区意识到要守住安全“红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以铁的手腕,标本兼治”。
自加压力,光明新区在深圳市16项专项整治任务基础上,增加水务安全、公共事业系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四项整治任务,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二十项专项整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大整治。
正本清源,光明新区对城中村、老旧工业园区、违法建筑、社区农贸市场等容易滋生风险隐患的重点领域进行源头治理,综合提升,通过改变旧有形态,淘汰低端产业,优化人口结构,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一颗颗城市“毒瘤”被拔除。
2016年6月20日,光明新区荣健农批市场中片区,一间间铁皮房如摧枯拉朽般倒地,共拆除违法搭建面积1.2万平方米,这个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的“定时炸弹”被彻底拆除。
2016年7月21日,光明新区将石社区周家大道断头路上拆除6栋违建;9月,再次拆除26处约2万平方米的违建,为周家大道的贯通提供了保障。这个于2009年启动土地整备工作的项目,因违建和乱搭建占道,成为典型的断头路。清拆标志着新区坚决整治到底的决心。
2017年5月16日,光明新区再次清拆麒麟山片区和麦仕达违法建筑。其中,拆除永久性建筑14栋、临时性建筑120处,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至此,经历7次清拆行动,累计拆除违建8.5万平方米,基本上完成了麒麟山片区和麦仕达违法建筑清拆任务。
……
据统计,光明新区2016年全面实施违法建筑安全纳管,首次实现存量违建“零补偿”拆除,全年共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183万平方米,是2015年的5倍。特别是在2016年1月至10月,光明新区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面积133.89万平方米,占全市20.38%,居全市第一;执法拆除全市存量库中的违法建筑15.62万平方米,占全市37.58%,居全市第一;土地整备拆除全市存量库中的违法建筑15.5万平方米,占全市49.49%,居全市第一;拆除排栅、脚手架等面积60.7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一。取得了全市违法建筑减存量工作“四个第一”的成绩。
在2017年一季度深圳市各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统计分析中,光明新区的监督检查企业数、事故隐患查处数、行政处罚金额、经济处罚金额等多项指标排名都位居前列。
拆除违法建筑后在原址上建成的西田体育公园。
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谋长远 大发展
重大项目布局为下个十年奠定基础
“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原深圳经济特区内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上均存在不小差距,其中创新要素集聚不够、创新空间发展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是最大的短板。”光明新区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名为《以大学为核心培育光明未来城市核心区—地方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综合研究报告》中如是论述。该文认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将为光明新区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诚如上文所描述,正视现实,寻找发展的新契机和新动力,是迈入第十个年头的光明新区思考的重大命题。那么,新动力从何而来?一批涵盖了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重大项目布局,为光明新区下一个十年能达到的高度奠定了基础。
新区一位从事规划的人士表示,不少重大项目之间关联十分紧密。如中大深圳校区与光明小镇形成良性互动,将有利于打造光明新区的创新发展极核;G11项目所在地是光明新区重大项目的主战场——光明凤凰城。随着新区北部大学城和南部光明凤凰城的建设,以及新区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的打造,将构筑起南北协调、东西均衡的发展格局。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户新区
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深圳光明新区建设占地5000亩的新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建设工程将在今年动工,各相关工作已进入倒计时状态。
华星光电G11项目总投资538亿
2017年4月28日上午,G11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在光明新区开工。项目规划总投资金额约59亿人民币,分两期投资,一期投资30亿元。为了配合华星光电G11项目的量产计划,G11新型电子显示玻璃项目一期预计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量产。据了解,华星光电G11项目总投资538亿元,是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工业项目,一期已于2016年11月30日开工。
投资超500亿打造“光明小镇”
2016年11月3日,光明新区与华侨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打造占地约11平方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光明小镇”。目前已成立华侨城光明(深圳)投资集团,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理清小镇范围内的土地现状,研究与光明集团合作模式,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等。
补短板 惠民生
高质量大标准渗透新区全领域
2017年5月3日,13位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到光明新区,开展“行走光明”现场调研活动,一路感受观光路、光明大道、光侨路等道路和社区的变化。
用双脚丈量光明新区,代表委员们亲身感受到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成效。市人大代表、原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罗烈杰2016年曾到新区调研,彼时他还没有感受到新区的“变”。“这次再来调研,发现新区真的大变样,新区真正驶上发展快车道。城市品质提升不是领导的面子工程,而是新区居民的惠民工程。”
代表委员们也来到了社区。长圳社区原来没有专用停车场,社区的几处空地杂草丛生,车辆乱停乱放,加上随处乱堆的建筑、生活垃圾,社区形象非常差。如今,长圳社区打造了东、西两个生态停车场,总面积13400平方米,并进行了车位划分、雨污水改造、绿化设计和照明配套。
罗烈杰建议,城市品质提升是系统工程,希望进一步深化城市品质提升,促使工作更加精细化。
“变”源于光明新区2016年开始的城市品质提升行动。2016年7月,新区启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集中力量解决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园林绿化等领域的问题,同时出台城市品质“1+10”配套文件,按照“拆、清、建、管”四个方面分阶段开展提升工作。
光明大道、观光路、光侨路是光明新区三条主干道,新区按照高于深南大道的标准实施景观绿化提升,以点带面推进城市面貌提升。如今三条道路已经成为新区的颜值担当。
新区在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正将高质量大标准渗透到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委政府服务等全领域、全过程;正按照比原特区内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推动城市品质由表及里、由浅及深持续提升,由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向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民素质等多方面纵深推进,不断丰富城市品质提升内涵。
以交通规划为例,光明城站高铁捷运化工作是2017年新区“交通大会战”重要行动之一,即利用广深港高铁,实现光明城站至深圳北站、福田站的高铁捷运化,早晚高峰期每天增加6趟列车停靠光明城站。按照“交通大会战”规划,光明新区将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轨道6号线、6号线R1支线建设,协调推动轨道13号线北延段规划建设。
强基惠民调动社区主动性
新区给予每个社区3000万资金保障用于强基惠民工作;第一批城市品质提升强基惠民项目388个大部分完成建设,总投资3.05亿元;第二批397个项目已全面启动,总投资5亿元。
抓落实 强队伍
打造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干事创业队伍
2016年11月30日,华星光电G11项目开工建设。从正式批准立项到动工,只用了5个月时间,在不到3个月的规定期限内,全面完成项目一期建设用地50万平方米整备工作,创造了土地整备新“深圳速度”。
G11项目一期用地整备工作,是全市范围涉及用地历史复杂、拆迁量最大、时间最紧、补偿资金最多的单项工业用地完成最快的一次成功实践,成为全市土地整备工作的标杆。
回忆起那三个月的工作状态,凤凰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历历在目,“经常加班到天亮,几乎没有晚上12点之前回去过。压力是大,但是干成了也很有成就感。”
在光明新区,这种不断被刷新的速度还有很多。2017年3月15日,楼村社区陈文礼工业园的12栋大型建筑开拆,这代表轨道六号线土地整备工作的又一个节点任务得到强力推进。17天的奋战,256次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换得了51家进驻单位的主动配合。
再比如仅用90天在违建原址建成西田体育公园等等。
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新速度?除了市区的重视、企业群众的配合外,一支讲求效率、高度配合的干部队伍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为了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干事创业队伍,光明新区狠抓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为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光明新区积极落实“强街放权”,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并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向基层倾斜。一位社区干部坦言,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就是一个改变干部作风的契机,“现在社区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了。”
出台《光明新区支持改革鼓励担当建立容错机制实施办法》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干事 支持改革 宽容失误
宝安日报记者 郑宽 通讯员 柳艳 王崇峰 宋巍 蒋怡/文 通讯员 韦建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