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教育 > 

教育

深圳校服“温暖”广西山区学子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19-12-18 11:07

浪平镇中学学生在图书馆专心阅读书目。

送“营养餐”

真实的精品课让当地师生受益

12月12日—14日,经过提前沟通确定需要送的学科精品课后,上述两所光明学校的老师们,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设计教案、进行课堂预设,才踏上前往浪平镇中学、定安镇中心校行程,再次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行程较长也颇为危险的是前往浪平镇中学。几位光明区实验学校的老师一大早从深圳北高铁站出发,五个多小时后抵达广西百色市,再乘车近四个小时,直到晚上6点才到达海拔一千米以上的浪平镇中学。期间,他们要绕着连绵起伏的“桂西屋脊”岑王山,走在有滑坡的石子山路上,旁边就是悬崖和峭壁。吃过晚饭,老师们没有赶着去休息,晋志健和何维肖又分别去看了浪平镇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室,确定核实上课所需的实验器材。

12月13日上午9时许,7堂精品课几乎同步在田林县两校进行。当地老师拿着笔记本,搬着凳子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一节课下来,有的当地老师几乎记满了两页纸。杨虹老师在浪平镇中学159班的语文课上,只要她一提问,会有好几只小手同时举起。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管正确与否,全程积极引导。一下课,当地老师们赶紧从口袋里掏出手机,齐刷刷对准黑板上的课堂教学总结拍照留存。

在李叶老师八年级数学精品课《角的平分线》评课环节,浪平镇中学数学老师们围坐一起,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抢麦”发言,抒发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当地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师直言,以前有参加过一些研讨课、精品课,但这些研讨课、精品课上的学生大多是优中选优,像是“表演课”,“李叶老师呈现了一堂真实的精品课,针对我们的学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把孩子们带起来了,课堂有‘营养’,值得我们学习揣摩!”

东周小学杨沁怡、林晓聪、李卫荣老师分别在定安镇中心校执教科学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信息技术课《Scratch初体验》以及科技社团活动课,同样给了当地老师、学生极大的冲击。

互相收获感动

聚焦精准帮扶提供多样服务

此次教育帮扶活动,针对定安镇中心校党建工作没有抓手,东周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维泉以“以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发展力”为主题,与定安镇中心校党员和老师分享党建工作经验。针对浪平镇中学老师科研能力欠缺,对论文写作不了解,青年教师成长方向性不定,光明区实验学校科研处主任李红丽和年级长丁嘉洁也分别作了“一线教师如何写论文”“青年教师成长之路”专题讲座。

张玉宽说,光明的老师们带来了真实的精品课和针对性讲座,让他们收获很多,也很感动。“可以说,经过这几年发展,学校硬件上已经达标,但教育教学质量还不理想。”浪平镇中学校长朱德富表示,希望借助光明区实验学校的“东风”,刻苦努力,虚心学习,通过高质量的精准帮扶,引领驱动老师专业快速成长,提升课堂效率。

交流碰撞中,朱德富也提到,全校633名学生,有100多个是留守儿童,“半留守”状态的更是过半,他们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学校却没有一名心理教师。光明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曾广波当即回应,将在接下来的教育帮扶中,考虑增加心理教育专场,并在全区积极呼吁发动,让更多专业力量关注田林县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他还勉励当地学子像一颗颗种子,无论随风落在哪里,都要拿出奋发向上的力量,励志长成大树。

何维泉告诉记者,东周小学对口帮扶定安镇中心校已有两年,两年来,双方学校通过一系列深层次、多元化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共享两校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田林县教育局副局长黄雷认为,这两年光明对田林的教育帮扶,除捐资送教,更给予精神上的鼓舞。而作为光明的教师,丁嘉洁看着深圳校服穿在田林学生身上,为田林学生的礼貌和状态而感动,也更加珍惜在深圳光明从教的幸福感。

光明新闻记者 龙冠斌 通讯员 杨沁怡 罗明辉/文 记者 卢正辉/图

■评论

教育帮扶就要帮到心里

作为火爆网络的网红校服,深圳校服代表了青春和活力,如今成了一条联系光明区与田林县的情感纽带。虽然两地相隔千里,但有深圳校服“牵线”,浪平镇中学600多名学生的心与深圳更近了。

深圳校服虽然不是最保暖的衣物,却是这个西部校园中最暖心、最时尚的符号,激发了山区学子独特的生机活力。光明送去的深圳校服带着爱心和暖意,无疑是当地一道独特又靓丽的风景,也将在田林师生、家长中留下一段佳话。深圳校服温暖了大山中的孩子们,点亮了他们心灵的微光,或许还将为他们的未来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两年多来,光明、田林两地携手做好教育结对帮扶,当地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无数山区学子从中受益。光明高质量开展教育帮扶,需要让温暖服务送进校园、帮到心里,从细微之处入手解决实际问题,让田林这些可爱的孩子安安心心上学。从深圳校服深受喜爱来看,只要真情相待、真心付出,做到事无巨细、无微不至,教育帮扶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功。

刘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