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绿色光明网 > 光明新闻 > 

光明新闻

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周年 光明乘势而上 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来源:宝安日报发布时间:2022-08-18 10:37

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资料图片)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8日讯 这是一片创新动能澎湃的热土。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产业中心密集布局,光明科学城成为深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排头兵”。

这是一座民生温暖尽显的城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光明区以超常规力度一一得以破解。光明正在奋力打造“民生七有”新标杆。

这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守护蓝绿本底、建设海绵城市、推动“水产城”共治共融、践行“双碳”战略,光明区在大开发大建设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光明路径。

三年奋进,光明科学城各方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区域竞争力跃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实干笃行,光明区正坚定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在深圳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中,努力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贡献光明力量。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使命之一。在先行示范五大战略定位中,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为定位之首。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目前,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9个大科学装置、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正加快打造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光明科学城在信息、生命、新材料三个领域集中布局的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光明科学城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通道。

2020年成立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光明科学城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楼上产业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

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柏垠生物,在创新中心的助力下跑出了“加速度”。柏垠生物CEO崔俊峰介绍,企业在创新中心五楼,科研团队在七楼,“沟通效率非常高,而且高通量的昂贵设备也开放共享,极大提升了我们的科研效率,提升了信心干劲。”

发展动能的跃升,为光明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83亿元增加到804亿元,年均增速达9.5%,高于全市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占GDP比重达54.6%。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847家增长至1735家,国高企业从987家增长到170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1家。近期发布的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上半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614.71亿元,同比增长6.3%。

今年6月6日,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细分领域以及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光明区立足产业基础,结合光明科学城研究方向,明确重点建设“8+5”产业集群,并高标准规划打造凤凰、马田、玉塘、公明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

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动能跃升、创新机制探路,光明科学城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时代缩影。

扩容优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 

打造“民生七有”新标杆

今秋九月,光明区又一所小学——修远小学将正式开办!修远小学位于科学城中心区,办学规模为24个班,可提供1080个公办小学学位。学校与东周小学、华夏中学毗邻,区域教育资源富集。

过去三年,一大批像修远小学这样高质量高颜值建设、高水平高标准规划的学校集中涌现,光明学位供给领跑全市。仅2021年,光明区就新增726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00个公办高中学位、1080个公办学前教育学位。

不止于此,光明区高等教育发展也蹄疾步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16个学院入驻;深圳理工大学(筹)主校区已建成五大学院。一个从幼儿园到一流高校的教育生态链已经在光明形成。

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事关民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幸福标杆是深圳先行示范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肩负着光明科学城建设使命,光明区树牢标杆意识,奋力打造“民生七有”新标杆。

快马加鞭建设深圳北部医疗高地。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已动工建设,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顺利封顶,区妇幼保健院项目稳步推进,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加快推进建设。

不断加大公共住房建设筹集力度。这几年,光明的人气越来越旺,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了109.53万,各方人才云集,住房需求井喷。光明区积极推进“住有宜居”,市考核区安居工程任务连续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到2025年,预计供应公共住房4万套,可为短期来光明的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短期租住服务。

创新探索增强利民便民服务能力。今年5月,光明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业,设有图书区、多功能活动区、社区餐厅、生活区、智慧办公区和运动康复区六大功能区,可以为社区提供“老幼共托、医养照护、文娱培训”等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为破解大城市社区综合治理瓶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健全完善高质量文体服务体系。光明区正按照“一核·一带·一片·多点”规划思路,打造以茅洲河体育艺术中心等十大文体设施为代表的项目体系,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助力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高质量高颜值”深圳北部文化高地。

呵护用好蓝绿生态本底 

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行走在茅洲河碧道上,放眼望去,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飞翔,芦苇摇曳,好一派悠然意境。去年,深圳茅洲河光明段还首次发现濒危植物野生水蕨。野生水蕨现身茅洲河光明段,是对光明区治水成效的最好注脚。

目前,光明全区15条干支流水质均值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标准,148个小微黑臭水体在全市率先销号,水质改善幅度在全市排名前列,实现了“巴掌大的地方都不能有黑臭水体”的奋斗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治污与治涝,光明区治水治到了“根子”上。近三年累计整治内涝点67个,全区内涝隐患基本消除。光明区海绵城市三年试点总验收绩效评估获全国第一名,获中央财政资金奖励1.2亿元。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连续四年在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中夺得桂冠。

治水带来了产业、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型。光明区以碧道建设推动“水产城”共治共融,共布局规划了100公里碧道,截至目前已建成碧道44.9公里,2022年计划建设15.1公里。其中,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段、楼村湿地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点”。而且随着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两岸工业园区不断转型升级,教育、科研等项目纷纷入驻,茅洲河边的滨海明珠工业园就华丽转身为深圳理工大学(筹)过渡校区。

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是光明区对辖区群众的承诺,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应有之义。

光明有着美丽的蓝绿底色,生态控制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坚持铁线保护、铁腕治污的同时,光明区不断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融自然于城市之中,构成了“城在园中”的独特生态体系。

光明区已建立“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全区公园总数达279个,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贯通全区绿道网158公里,提升大顶岭精品绿道6.8公里,自然风光从“星罗棋布”发展到“串珠成链”。

为了打造生态示范典范城区,光明区还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成功申报光明国际汽车城、华星光电研发楼2个近零碳试点项目。推进包含光明科学城全域的104平方公里区域环评试点工作,提升优质项目落地效率。

序章已启,充满活力、魅力、创新力的科学之城正在湾区东岸峥嵘初显。

任重道远,光明区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不断书写时代新华章,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贡献光明力量。光宣

[编辑:谢燕丽]